歌谱控

历代琴人录6:明清两朝(5)
2012-11-11、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上接《历代琴人录6:明清两朝(4)》)

 

    六十五、汪明辰

  汪明辰(公元十九世纪) 字问樵,即明辰和尚,清代琴家, 扬州建隆寺方丈。

  明辰热爱琴学,并以琴助修。他认为 “乐之音足以宣幽抑,释矜燥,远性情,移中和。使人神气清旷,襟抱澄静,超然如出人境,而立于埃氛之表者,惟琴焉”。

  明辰 的琴学受业于吴 灴 的弟子先机和尚。他 “精于琴理,夏日炽热,随手成曲,名《碧天秋思》,满座生凉”。

  道光初年,吴中一带盛行琴会活动。明辰也经常参加。他弟子甚多,入室弟子有秦维瀚和丹徒羽士袁澄。


  六十六、陈幼慈

  陈幼慈(公元十九世纪)字荻舟,浙江诸暨人,清代琴家。

  陈幼慈从小工于琴、棋,后来官至户部侍郎,“以琴游于朱门,缙绅从游者甚众”。

  陈幼慈有感于古谱中常有“炫博矜奇”的毛病,使读者“畏难罕学”。于是他把十六首较为流行的琴曲,删繁就简,在道光年间编写成《 鄰 鹤斋琴谱》。

  陈幼慈认为:“总之,则清、浊二音互相配合,使之宣导湮郁而已。”“凡制曲,始而必缓作,渐引入调,继而稍紧成章,到曲将终,又须放慢使收。无论长曲、短曲,同此一法。”

  陈幼慈还提出:“古时无谱”,故“琴曲无古调可宗”。认为《阳春》、《白雪》等古曲,“莫不想象古意而成”。所以,他主张习熟古谱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加以润色”,反对“泥古恪遵”。在世间流行的琴谱中,他特别推崇《松弦馆琴谱》、《大还阁琴谱》、《自远堂琴谱》。

  陈幼慈对南北琴风也进行过总结:“南调数句后,必加收束另起,如韬撮三声、撮五声,皆收束之声也。另起以达未尽之意,使情致缠绵宛转,恒多幽闲适怨之音。北曲慷慨悲歌,声多激烈,故一气呵成,无结束另起之意,恒多愤发盛叹之音。”

  陈幼慈“弹琴忌江湖时派”。并且,他还对江湖时派做出分析:“时派无非以指法纤巧、轻捷取音,顺指弹过,不辨宫商定位,以熟为胜。”他主张弹琴应“以沉重、坚实为体,以吟猱婉转、含蓄停顿为用”。

  陈幼慈不赞成时人“动称宗常熟派、金陵派、松江派、中州派。或以闽派、浙派为俗,以常熟派为雅,以中州派为正”的绝对化的说法。主张“无偏执某派之议”。

  陈幼慈的琴学理念,对清代琴学有一定的影响。


  六十七、蒋文勋

  蒋文勋(约公元 1804 年 — 公元 1860 年)号梦庵,又号胥江,吴县人,清朝琴家。

  蒋文勋从小慕伯牙、子期之高义,十六岁时因书法老师介绍,见到了一位琴 家谈 先生,听《平沙落雁》,但因不得要领,却听不进去。后来他 从谈 先生学习了一曲《良宵引》后,再听《平沙落雁》,“则洋洋盈耳,迥异前日焉”。于是他觉悟到:“不得其门,登其堂,入其室,未由知其中之无尽宝藏也。”

  三年后,书法老师又介绍蒋文勋认识了名家韩桂,听奏《平沙落雁》、《释谈章》,感到“令人心醉,即一弹一按,一上一下间,无不出人意表。遂师事之”。成为韩桂的弟子后,学琴间,听韩桂教导说:“汝老老实实的弹去,工夫既到,纯熟之后,有不期然而然者。”经过努力苦练,他进一步感到:“我之指下久炼而成者,岂旦暮间模拟而可得耶?”

  至戴长庚从韩桂学琴后,经常为蒋文勋“指摘瑕疵,评赏佳妙”,使蒋文勋受益菲浅。从此,他又拜戴长庚为师,认为“无戴师之律,不足辑谱。”

  后来,蒋文勋编写了《二香琴谱》。因韩桂字古香,戴长庚字雪香,二人字中皆有“香”字,蒋文勋就取其字,名曰“二香”。这是《二香琴谱》名字的由来。

  《二香琴谱》中,有蒋文勋所著的《琴学粹言》,通过对琴诗、指法、琴派、歌词的论述,表达了蒋文勋的琴学思想。

  蒋文勋充分肯定唐人白居易和宋人白玉瞻等人的琴诗。他还引用了耶律楚材的诗句,说明“速中有迟,迟中有速”的琴诀。

  蒋文勋认为在弹奏中,左右手的关系为“右弹如实字,左手如虚字。文章中实字亦有轻有重,有正有侧,有宾有主,有详有略。”他主张在“在实处用功”,“奇从正出,虚从实来”。他认为左手虚音“学者不用不为病,用而不佳适足为病。”

  蒋文勋认为琴派自古有之,“至今或灭,或微”,一直在变化之中。他认为到清代,时人

[1] [2] [3] [4] 下一页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