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伯
2012-11-8、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1943年,巴伯和梅诺蒂在纽约州的基梭山(Mount Kisco)买下一座L型的大别墅,他们称之为“摩羯宫”,他们在这里一同生活了30个春秋,而“摩羯宫”也成为艺术家们聚会的沙龙,法国作曲家普兰克、俄裔钢琴家赫洛维茨(二者皆为同性恋者)都曾是这里的座上客。有趣的是,梅诺蒂总是那样热情好客,而巴伯有些尖酸的幽默却并不总能讨客人欢心。在这段平静的日子里,巴伯创作了《摩羯宫协奏曲》(1944),《大提琴协奏曲》(1947),芭蕾舞配乐《美狄亚》(1946)和《纪念品》(1952),《钢琴奏鸣曲》(1949),歌曲《诺克斯韦尔:1915年之夏》(1947),《隐士之歌》(1953),合唱作品《克尔凯郭尔的祈祷》(1954),歌剧《瓦妮萨》(1958),《钢琴协奏曲》(1962),后两部作品为巴伯赢得了两次普利策奖。而歌剧《瓦妮萨》的脚本则是梅诺蒂专为巴伯量身打作的,《瓦妮萨》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被称之为第一部美国“大”歌剧。此外歌剧《一手桥牌》(1959)也是两人合作的结晶。
然而就在巴伯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巴伯的又一部歌剧《安东尼和克莉奥佩特拉》(1966)首演的惨败却给音乐家的创作生涯以沉重的打击。这部歌剧是巴伯受大都会歌剧院委托为林肯中心的新剧场开幕所写的。脚本由意大利导演弗朗哥·泽非瑞利根据莎士比亚的同名剧作改写。对于首演的失败,作为舞台总指导的泽非瑞利应该承担绝大部分责任。泽非瑞利指望制作一部气势恢宏、赶超《阿伊达》的大歌剧,为此他用心良苦,大象、骆驼、马车,以及数百计的群众演员都是他设计中的一部分。然而演出的当晚,庞大而复杂的舞台转换装置一点也不听话,机械的噪声再加上动物们的喧闹几乎掩盖了乐队。尽管参加首演的女高音普莱斯勇敢而坚定地站在巴伯一边,指出音乐很好,是总体设计出了问题,但是批评的浪潮还是把矛头指向了巴伯,说他的音乐疲弱无力。其实巴伯的音乐重点在于细腻刻画人物心理,深刻表现戏剧冲突,跟泽非瑞利的铺张浮华大相径庭。但是一些乐评们似乎找到了抒发积怨的大好机会,异口同声地唱著“皇帝没穿衣服”的调子,对巴伯不能如流随俗的音乐展开了残酷的攻击。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二十年后当这部歌剧作品得以重新录制,却博得一片好评,许多人都不敢相信,原来它是那样精彩。
尽管巴伯在这之后到意大利过了一段隐居生活,但评论界留给巴伯的创伤却难以愈合。他再也没有恢复以往那种旺盛的创作精力。雪上加霜的是,他与梅诺蒂的关系也开始出现裂痕:年轻有为的美国指挥托马斯·施佩尔斯(Thomas Schippers, 1930-1977)(可惜后来这位指挥英年早逝,1977年死于癌症)开始取代巴伯在梅诺蒂生活中的地位。巴伯于1968年创作的组歌《义无反顾》正是他此段人生的一个写照:“命运摆控的恋人们,他们的结合又被另有所爱威胁著,”但是依然爱吧,“义无反顾”。之后,在巴勃鲁·聂鲁达的《二十首爱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的启发下,巴伯又创作了一部大型声乐与管弦乐作品《恋人们》,描绘了一幅爱情史诗——从迷恋到陶醉,再从失落到绝望。这无疑是巴伯与梅诺蒂在四十年的友爱走到尽头时,痛苦的分离在作曲家内心引发的恸哭与哀叹。
1973年,巴伯卖掉了“摩羯宫”,搬进了曼哈顿的一间公寓。此时的巴伯常常饮得烂醉,有时还丧失记忆。一个朋友帮助他找了医生,医生给他安排了严格的作息,试图控制他的酗酒和体重增加。在这事业和感情的低谷,绝望笼罩了一切,创作也几乎停滞了,除了零星几部小型作品。
1978年3月,巴伯在家中举行聚会庆祝他的68岁生日。有八十多位“忠于他和他的音乐”的朋友接到了邀请。晚会上,巴伯晚年的伴侣瓦伦丁·赫兰茨(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