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琴人录3:秦汉魏晋
2012-11-8、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第三章 秦汉魏晋
一、张良
张良圯桥进履
张良(? -- 公元前 186 年) 字子房,汉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城父(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人。他先世原为韩国贵族。秦灭韩后,他图谋恢复韩国,结交刺客,在博浪沙(在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未遂,逃亡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后投奔刘邦,是刘邦的重要谋士,汉朝创业治国谋略的规划者。汉朝建立后,张良被封为留侯。刘邦曾称赞张良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张良的兵法韬略学于黄石公。张良在下邳时,一日出游,在圯桥上见一老翁将鞋脱落于桥下,命张良去捡鞋。张良下桥捡回了鞋。老翁又命张良给他穿鞋。张良不但没有恼怒,还真地帮老翁穿上了鞋。老翁称“孺子可教”,于是约张良五日后清晨在圯桥相见。五日后张良到圯桥,却不想老翁先来了,责怪张良不守时,命他五日后再来。第二次仍是如此。第三次张良干脆半夜就在那里等,终于比老翁早到了。这老翁就是黄石公,他经过对张良的考验后,授予张良《太公兵法》,使张良成为了大韬略家。张良本人亦为琴家。他后来就此事作成了一首琴曲,即《圯桥进履》。
二、刘安
刘 安
淮南王刘安(公元前 179 年 — 公元前 122 年) ,汉高祖刘邦之孙,淮南厉王刘长之子,是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养生学家、琴家。公元前 164 年,汉文帝把原来的淮南国一分为三封给刘安兄弟三人,刘安以长子身份袭封为淮南王,时年十六岁。他才思敏捷,好读书,善文辞,乐于鼓琴,潜心于治国安邦,著书立说。他曾有门客数千,并与众门客一起完成了名著《淮南子》。该书包罗万象,内容涉及政治、哲学、伦理学、历史、文学、经济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农业水利、医学养生等领域。
刘安崇尚道家学说,以“无为而制”思想治国,对道家思想加以改进,不循先法,不守旧章,遵循自然规律制定了一系列轻刑薄赋、鼓励生产的政策,善用人才,体恤百姓,使淮南国出现了国泰民安的景象。淮南国力越来越强,威胁到了朝庭。刘安崇道的思想,也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统治思想相左。公元前 122 年,武帝以刘安“阴结宾客,拊循百姓,为叛逆事”等罪名派兵入淮南,刘安被迫自杀。
刘安亦为琴家,曾作琴曲《八公操》传于世间。刘安好道术,传说正月里有八位神仙降于刘安之庭,即所谓“八公”。八公告诉刘安:“吾一人能坐致风雨,立起云雾。一人能收絷虎豹,役使鬼神。一人能分形易貌,坐在立亡。一人能乘虚越海,呼吸千里。一人能入蹈水火,兵刃莫中。一人能变化转徙,惟意所为。一人能防灾辟害,长生久视。一人能煎泥为金,乘龙太清。在王所欲。”刘安于是大喜,作琴曲《八公操》。
三、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 179 年 -- 公元前 117 年),字长卿,西汉时期大文豪,蜀郡成都人,自幼学击剑,好弹琴。汉景帝时,司马相如曾任武骑常侍,因病免任,游梁国,后应临邛县令王吉之邀到临邛。司马相如闻临邛富豪卓王孙有一女名 卓文 君,貌美而有才华,好音而善琴,青年寡居在家。于是,他一次在卓府作客时,以一曲《凤求凰》 向卓文 君表达爱慕之意。 卓文 君在帘后听到后,也非常喜欢。由此因缘,二人得以见面。终于, 卓文 君随司马相如私奔,回到了成都。卓王孙知道后大怒,决定不给他们任何财产。而司马相如没有家产,生活穷困。于是二人又到临邛,卖掉车马,在临邛开设酒肆, 卓文 君当垆卖酒,司马相如充任酒保。这使卓王孙感到很没面子,只能认下了这个女婿,给了他们仆人百人,钱百万。司马相如 和卓文 君这才回到成都,购置田产,成了富人。而司马相如一曲《凤求凰》赢得美人心的故事也传为佳话。司马相如所作的《凤求凰》也成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