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琴人录3:秦汉魏晋
2012-11-8、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十四、严光
严 光
严光(公元一世纪初前后) 本姓庄,后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一名遵,字子陵,余姚人。严光是东汉时期的隐士,少有高名,与刘秀同学。刘秀即位为光武帝,严光乃隐名换姓,避至他乡。刘秀思贤念旧,令绘形貌寻访,终于找到了他,三聘而始至京都洛阳。但是,严光坚决不受官爵,对刘秀说:“士故有志,何至相迫乎 ? ”使刘秀也无可奈何。《刘秀与严子陵书》中说:“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 痏 须杖而行。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箕山颍水之风,非朕所敢望。”后来严光回到故里, 80 岁卒于家。
严光以“高风亮节”名闻后世,北宋范仲淹《 严 先生祠堂记》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严光善于琴,作琴曲《秋江晚钓》。《秋江晚钓》取意清秋,晚霞浮光,枫蓼妆容,芦苇点翠,江流如练,舒竿晚钓之景,以表隐士志恋江山,不闻势欲,清风意味,忘世忘机之高风亮节。
十五、蔡邕
蔡 邕
蔡邕(公元 132 年 — 公元 192 年)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是东汉文史大家,同时也是琴文化史上顶级的琴学大家,因曾任左中郎将,又称“蔡中郎”。蔡邕从小即很博学,工于书画,尤精琴道。他著有《琴赋》、《琴操》等重要琴文,对琴文化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蔡邕于琴之一道,成就极高,感知力超凡。他在陈留时,一日到好友家赴宴,走到门口,听到屋中有人正在抚琴。而他在琴声中隐隐听出杀机,于是转头就走。好友门人立刻将此事告知主人,于是那位好友马上去把蔡邕追了回来。当好友问蔡邕为什么不进门就走时,蔡邕直言在琴声中听到了杀机。席间刚才弹琴的人惊道:“我刚才弹琴时,见一螳螂捕蝉,暗自为它使劲,不想这一点杀机也被 蔡 君听了出来。”在座的人也无不为蔡邕辨音能力而叹服。
蔡邕曾在吴地隐居十年,一日正抚琴间,听到隔壁烧火时,木材的爆裂时甚为清脆,于是立刻跑过去,将正烧着的一大块桐木抢出,并买了下来。回到家中,他用尽心思,将此木制成一琴。因琴尾有烧焦的痕迹,故名为“焦尾琴”。后来“焦尾式”也成为古琴经典形制之一。
焦尾式琴
蔡邕的琴曲作品很多,他所作的《蔡氏五弄》(《游春》、《渌水》、《幽居》、《坐愁》、《秋思》)是传世名曲。另外他还有《秋月照茅亭》、《山中思友人》等作品。
《蔡氏五弄》是蔡邕访鬼谷遗迹时所作,所谓:山有五曲,一曲为制一弄。山之东曲尝有仙人游乐,故作《游春》。南曲之涧,冬夏常绿,故作《绿水》。中曲即鬼谷旧居,深邃岑寂,故作《幽居》。北曲岩壑悬绝,猿鸟所集,感物愁坐,故曰《坐愁》。西曲灌木吟秋,故曰《秋思》。后来,《蔡氏五弄》还曾被隋炀帝钦定为考取进士的必考科目。
《秋月照茅亭》写意天宇一碧,万籁俱寂,孤月明秋,影涵万象。以诉高士心与道融,弦于神会之境。
《山中思友人》又名《忆故人》,其曲取我有好怀,无所控诉之意。幽凄之情,流行于弦。也是一首千古名曲。
蔡邕的贡献,还在于在其影响下,先后涌现出阮 瑀 、阮藉等琴学名家。其女蔡琰,在其影响下,亦为琴学名家。
十六、阮瑀
阮瑀( 约公元 165 年 — 公元 212 年)字元瑜,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汉魏文学家, 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年轻时曾受学于蔡邕,蔡邕称他为“奇才”。所作章表书记很出色,当时军国书檄文字,多为阮瑀与陈琳所拟。后徙为丞相仓曹掾属。
阮瑀亦为琴家,是蔡邕的学生,琴学修养颇高,他的儿子阮籍,孙子阮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