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历代琴人录2:春秋战国
2012-11-8、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第二章 春秋战国

一、宁戚

宁戚饭牛图

  宁戚(约公元前七八世纪), 春秋时期卫国人,胸怀才学而不得志,闻齐恒公礼贤下仕,于是到了齐国。他到了齐国,以帮人喂牛为生,尝于山脚下扣牛角而歌:“ 浩浩白水,绦馅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其歌被出游的管仲听到。经过交谈,管仲认宁戚为大才,于是将宁戚举荐给齐桓公。 公元前 685 年,宁戚被任命为齐国大夫,后长期任齐国大司田,掌管农业与水利,并助齐国很快富强起来。

  宁戚曾著有《相牛经》一卷,是中国最早的畜牧专著,对促进齐国农牧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作用。

  宁戚亦能于琴,曾作琴曲《扣角歌》,感叹贤士有才而生不逢时,同时也记述了他扣角而歌,被管仲、齐桓公起用的故事。


  二、樊姬

樊 姬

  樊姬(约公元前七世纪)为春秋时期楚庄王之妃。她是一个非常贤德之人,见楚庄王沉迷于打猎,就自己断绝肉食以劝阻楚庄王,使楚庄王深受感动而专心于国事。她担心楚庄王只偏爱于自己,而疏远其他嫔妃,有专宠误国之嫌,于是四处寻找品貌俱佳的美女来服侍楚庄王。另外她在用人上也给了楚庄王重要的建议,对楚庄王强国称霸起到了一定作用。

  樊姬多才而能琴,曾作琴曲《列女引》。明代《西麓堂琴统》记载此曲:“樊姬擅宠于楚王,谓王曰:‘妾备后宫十年,列女不御,使王有偏失之过,专爱绝国,妾不敢当,愿令众妾更进。'王从之。樊姬幸其得志,遂作是引,可以继小星江沱之贤也。”


  三、成连

  成连(约公元前七世纪),春秋时期楚国琴人,是大琴家伯牙的老师。昔伯牙从成连学琴,三年不成。成连观其未能情志专一,于是称带伯牙往东海寻找自己的老师方子春。至蓬莱山,成连向伯牙说:“子居习之,吾将迎师。”于是把伯牙独自留在岛上,径自乘船而去,旬日不返。 伯牙近望无人,但闻海水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而慨叹:“先生将移我情!”于是援琴而歌。曲终,成连回。而伯牙经此以后,成为天下妙手。


  四、伯牙

伯 牙

  伯牙(约公元前 600 年前后)姓俞,名瑞,字伯牙, 春秋时期楚国人,是当时杰出的大琴家。

  初伯牙学琴于成连,三年不成。成连见其未能收敛精神,情志专一,便称自己的老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情,于是带伯牙往东海蓬莱山。成连将余伯牙留在山上,自己乘船而去,长时不回。伯牙独处山上,“近望无人,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山林杳冥,群鸟悲号,怆然叹曰:‘先生将移我情!'乃援琴而歌之。”一曲终了,成连也乘船返回。从此,伯牙得悟琴之妙趣,遂成天下妙手。而伯牙就此所作的《水仙操》,则成为不朽名曲。

  关于伯牙《高山》《流山》觅知音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伯牙所作的《高山》《流水》,用以言志,“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然知音难觅,常人不能解其琴心。唯有子期能明了伯牙琴中所述志趣。于是,伯牙、子期结为知己。《高山》《流水》觅知音成为千古佳音。子期死后,伯牙自毁瑶琴,发誓再不弹琴,以报知音。伯牙对后世的影响,不仅在于其为琴门圣手,同时给人们留下的知音难觅的慨叹,也在人们的心中,长久地留下共鸣。也因伯牙《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使人们对琴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

  伯牙的琴曲作品,除《水仙操》、《高山》、《流水》之外,还包括:《石上流泉》、《江月白》、《听琴赋》、《吊子期》。

  《石上流泉》 寄情山水,结盟泉石,如悬崖寒流、跳珠瀑布,泉动石静,自成其妙。

  《江月白》是伯牙夜泊清江时,见月色澄霁,援琴所弹之曲。其曲写

[1] [2] [3] [4] 下一页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