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琴人录2:春秋战国
2012-11-8、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听琴赋》则是写伯牙清江夜泊,援琴夜弹,子期闻音而至,能识伯牙高山流水之志的故事,即高山流水遇知音之叹。
《吊子期》是伯牙于常州任满,归家途中,往子期家中探望,而子期竟已故去,在悲伤之际所作。其曲表痛失知音之凄怆。从此后,伯牙绝弦,再不复弹。
五、钟仪
钟仪(约公元前六世纪), 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 582 年,晋侯到军中视察,发现了两年前郑国献来的楚囚钟仪。钟仪自称是伶人,晋侯就给他一张琴,命他演奏。钟仪所弹奏的都是南方楚调。晋侯认为钟仪未弃本职,不忘故土,受到了感动。为了促进晋楚两国和平关系,晋侯就把钟仪送回了楚国。
钟仪是中国最早见于文史记载的职业琴人。他演奏的曲调,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这说明当时的琴曲,已有地域特点之分别。
六、师旷
师 旷
师旷( 约公元前 572 年 -- 公元前 532 年)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琴家。他在政治上曾向晋景公提出“君必惠民”的主张,提倡以“仁义”治国,这对晋景公的治国方略有一定的影响。在当时,诸侯都对师旷非常敬重。
师旷是个盲人,但听力超凡,有极强的辨音能力。他的音乐成就和他的超强听力是分不开的。他的作品《白雪》、《阳春》、《玄默》都是琴曲中的不朽经典。他的作品曲高而和寡。《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故事,就是有关他的故事。乐师奏《阳春》、《白雪》,由于乐曲太过高雅,时人多无法欣赏;而奏《下里巴人》时,因其通俗,时人则能跟着哼唱。而《阳春》和《白雪》二曲,自古为高雅和寡和之代表。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的形制,有“师旷式”,传说即为师旷所定型。
师旷式琴
七、师襄
师襄(约公元前六世纪) 是春秋时卫国乐官,擅击磬,也称击磬襄,亦称师襄子。《史记》里说他“以击磬为官,然能于琴”。关于师襄的事迹,历史上记载较少。但众所周知,他是 孔子的 老师。孔子曾从师襄学琴,得传《文王操》。后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师襄不满于此,放弃了乐官地位,跑到海边另谋生路去了。
在唐代以后定型的古琴形制中,也有“师襄式”,传说是由师襄定型的。
师襄式琴
八、师涓
师涓(公元前六、五世纪)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宫庭琴师。
一次师涓跟随卫灵公出访晋国,途经濮水时,深夜隐约听到琴声。卫灵公听到后很喜欢,就命师涓学弹此曲。师涓仔细聆听后,又经过一天练习,竟弹奏得与卫灵公听到的一模一样。足见其琴艺之精。到达晋国后,卫灵公让师涓演奏此曲给晋平公听。师涓演奏到一半时,晋国大琴家师旷起身制止,指出这是昔日殷商乐师师延所作的“靡靡之音”,听之必然误国。后来所说的“靡靡之音”也多指于此。
九、孔子
孔 子
孔子( 公元前 551 年 — 公元前 479 年)名丘,字仲尼, 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曲阜)人, 是春秋时期鲁国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音乐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以“仁义理智信”为人生原则,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育人,并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