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巴伯
2012-11-8、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见了17岁的基安·卡洛·诺蒂。这个来自意大利的小伙子对巴伯的初次印象是“惯坏了,但是非常英俊”。跟巴伯有些孤芳自赏的冷静淡漠不同,梅诺蒂热情、活泼、友善,然而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年轻人很快就成为好朋友。而他们长达四十年的伴侣关系则成为二十世纪乐坛的一个传奇。梅诺蒂成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歌剧作曲家,而梅诺蒂与巴伯在生活与事业两方面的相互支持则成为他们音乐贡献的一大力量源泉。


  梅诺蒂同样也自小就展露出音乐天赋,尤其是在歌剧方面。他1911年出生于意大利的卡德格利亚诺,1923年便开始在米兰的威尔第音乐学院接受正规训练。父亲去世后,他跟随母亲来到了美国开始在柯蒂斯音乐学校学习。巴伯的家庭象对自己的儿子一样接待了梅诺蒂,使得初来乍到的梅诺蒂较快地适应了美国的环境。巴伯向梅诺蒂讨教意大利语,而梅诺蒂则跟巴伯学英语。而诮酉吕吹1928年和1929年的两个夏天里,巴伯与梅诺蒂一同到欧洲旅游,这一回是梅诺蒂的家庭热情款待巴伯,使得巴伯深深地迷上了意大利。这段时光可以算是巴伯一生中最快乐、最美妙的日子。这种快乐可以从他1929年写给家人的信中一望而知:


  我想你们可以从我真挚的信中看出这一年欧洲对我是多么得重要。每一刻都是快乐。或许是因为必须先来过一次,才能真正享受第二次。又或许是因为吉安.卡洛。他非常完美;亲近时,缺点也令人愉快。


  在参观了罗马的名胜古迹之后,巴伯写道:


  无论是这些杰作,还是我的感受,都无法用语言描述。我似乎还能感觉到吉安·卡洛抓在我肩头的手,当他拉著我在关门前去看“掷铁饼者”和“贝尔福德的阿波罗”。


  他们在梅诺蒂的故乡度过了两个星期,除了家庭聚餐和乡间远足偶尔打断他们的独处,他们的日子过得那样“平缓,与世隔绝”,仿佛没有了时光的流动。不过到了夏末,巴伯投入了他的第一部钢琴协奏曲的写作。尽管这个夏天是那么愉快,然而创作过程却是绞尽心力的,这跟巴伯以后的工作情形相似,每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经过一番灵魂的煎熬,似乎只有这样痛苦才能升华为美。


  巴伯的钢琴协奏曲受到了学校的好评,接下来他又创作了《造谣学校》(这是18世纪爱尔兰作家谢里丹的一出喜剧)序曲,这是他第一部重要意义的大型管弦乐作品,并使他赢得了哥伦比亚大学巴恩斯奖。巴伯的下一部作品——以英国诗人马修.阿诺德的《多佛尔海滩》为词的弦乐四重奏和男中音歌曲(1933年)——则更具巴伯的特点。伤感灰暗的诗词配上凝重犹疑的弦乐,反映出作曲家悲观的人生态度,似乎也预示著巴伯带有悲剧色彩的一生。


  三十年代,巴伯和梅诺蒂又多次来往于欧洲与美洲之间。在这一期间,巴伯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包括一首《大提琴奏鸣曲》,《为雪莱的一个场景谱写的音乐》,《第一交响曲》,《第一乐队散文》等等。 


  1936-1938年期间,巴伯创作了他的第一部弦乐四重奏,并且将其中的慢板乐章改编成弦乐作品,由著名指挥家托斯卡尼尼率美国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作了首演,并立即获得了成功,这就是后来几乎成为巴伯标签的《弦乐柔板》。《弦乐柔板》整曲自始至终沉浸在难以排遣的悲哀之中,无怪乎人们常常把它与绝望与死亡相联系,并且被用在多位名人的葬礼上,如摩纳哥皇妃格雷丝·凯利,美国总统肯尼迪,罗斯福等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利昂婷·普赖斯要求在自己的葬礼上也用这支曲子。《弦乐柔板》还被用在多部影片之中,比如《象人》,野战排》、《罗伦佐的油》、《野芦苇》和《北方》等等。在美国大众媒体的鼓噪之下,《弦乐柔板》成了耳熟能详的曲子,而它的创作者巴伯则成了家喻户晓的名字。然而值得指出的是这首类似哀乐的曲子创作于巴伯一生中相对较幸福的阶段,他和梅诺蒂徜徉在爱情和音乐的殿堂中,他的事业和声誉都处于上升阶段。另一位同性恋作曲家维吉尔.汤普森说这支曲子描绘的其实是一幅恋爱场景,一出床戏,充满了柔情蜜意。或许汤普森只是在调侃,然而爱和死又何尝不是紧密相连呢?正如人们对这首曲子所说的“演奏好的话,让你撕肝裂肺”,强烈的爱情不也常常具有同样的效果吗?


  事实上“撕肝裂肺”用于描述巴伯随后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似乎更为恰当。《弦乐柔板》中的积郁在这里找到了爆发的机会。《小提琴协奏曲》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现代经典,许多小提琴演奏家都将其列为保留曲目。这个时期的巴伯还创作了许多歌曲。1938年,巴伯离开战云密布的欧洲,回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