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琴人录3:秦汉魏晋
2012-11-8、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陶渊明对琴文化的贡献,主要在于其诗文对琴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其有诗曰“弱龄寄事外,委怀在琴书”,表现出他对琴的追求。他的《归去来辞》也被谱成琴曲,成为著名的琴歌。另外,他经常抚弄一张无弦素琴而作歌。朋友都表示不解,问其因由。他说道:“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一句妙语,可说是道出了琴道的奥妙之处。
二十七、宗炳
宗炳(公元 374 年 — 公元 443 年) 字少文,南阳涅阳(河南南阳镇平)人,南北朝时期隐士,是当时的琴家、书法家和画家。宗炳早年仕宦,中岁从慧远往庐山结白莲社念佛,为十八高士之一,后隐遁江陵,潜心于般若,信奉观音、弥陀,晚年著《明佛论》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
宗炳妙善琴书,精于言理,喜游山水,凡所游之处,都作画以记录,对别人说:“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他善长琴曲《金石弄》。
二十八、戴颙
戴颙 (公元 377 年 — 公元 441 年)字仲若,谯郡铚县人,南朝宋国琴家。其父亲戴逵精于琴,是晋代名望很高的隐士。戴颙和其兄戴勃继承了家学,均精通琴学。戴逵去世后,戴颙与戴勃开始创作新曲。《宋书 . 隐逸传》记载二人“各造新声,勃五部,颙十五部,颙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
宋廷屡招戴颙入仕,皆被其拒绝。衡阳王刘义季镇守京口时,长史张邵和戴颙结为亲家。张邵接戴颙住黄鹄山。戴 颙 即与刘义季为友,常为其弹琴。他曾将《何尝行》、《白鹄》二调整合起来,形成一支新调,称为《清旷》。
另外,戴颙亦通塑造佛像之术,在当时也有一定的影响。
二十九、刘义庆
刘义庆(公元 403 年 — 公元 444 年),南北朝时期 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因袭临川王爵,又称“临川王义庆”。 刘义庆少年随叔父刘裕征战, 15 岁入仕,先后任东晋辅国将军、北青州刺史、豫州刺史。刘宋建立后,他以临川王身份侍中。宋文帝时,历任散骑常侍、秘书监、度支尚书,加辅国将军, 27 岁任尚书左仆射,加中书令。
刘义庆不愿卷入刘宋皇室的权力斗争,于是谋求外放。 30 岁起,先后担任荆州刺史、江州(今江西九江)刺史、南衮州(今江苏扬州)刺史。在任南衮州刺史时,刘义庆利用任秘书监,掌管国家图书著作时,博览皇家典籍档案的基础,组织人员开始主持编撰《世说新语》,时年 38 岁。《世说新语》编撰完成后,刘义庆因病离开扬州回京城建康,不久病逝,享年 41 岁。
刘义庆亦为琴家。他为江州刺史时,因同情被贬的彭城王义康而触怒了宋文帝,将他禁于家中等侯处理。刘义庆非常惧怕。他的侍妾夜闻乌啼,认为是吉兆,扣其阁说:“明日应有赦。”结果刘义庆果然获得赦免,任南衮州剌史。于是,刘义庆就作琴曲《乌夜啼》,写意月夜乌啼之境。同时其曲也表达了他的侍妾对他的思念之情,所谓“笼窗窗不开,夜夜望郎来。”
三十、谢庄
谢庄(公元 421 年 — 公元 466 年) 字希逸,南北朝时期宋国文学家,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他亦为琴家,著有《琴论》。《琴论》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琴著。
三十一、柳世隆
柳世隆(公元 442 年 — 公元 491 年)字彦绪,河东解(今山西永济县)人,南北朝琴家和占卜学家。他在南朝宋、齐两代,皆任高官,最高至尚书令。
柳世隆具有卓越的音乐才能,双锁技法出众,世称“柳公双锁”,琴艺极高,为当时所公认,号称士流第一。尤其是他晚年“在朝不干世务,垂帘鼓琴,风韵清远,甚获世誉”。他曾作琴曲《秋宵步月》,写意月夜散步中庭,畅然自适之境。
三十二、梁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