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文化13:台湾原住民音乐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3.花莲县卓溪乡仑天部落峦社群布农族则认为他们祖先听到在结穗盈盈的小米田中,成群结队的小鸟振翅疾飞而过的声音,交相模仿而学会了这首歌曲。
一到了播种祭之前,祭司决定了祭日,此时祭司会慎选族中这一年之内所谓最圣洁的男子六至十名,住于祭屋之内。次日,祭司带领这些成年男子在屋外围成圆圈,双手互相交叉置于背后,圈内放置种粟一串。此时在祭司的领唱下,先在屋外演唱这首「祈祷小米丰收歌」,然后再慢慢移入屋内,象征今年播种的小米能丰收,并堆满谷仓。由于这首祭仪歌曲的演唱形式之特殊性及其与整个祭仪结合的复杂性,这首pasibutbut早已蜚声国际,中外皆知。
布农族人自称pasibutbut为「八部音合唱曲」。但是单从音乐的结构观之,演唱的声部最多只有三部形成的复音现象。只是唱这首曲子时,必须要八名成年男子以上分成『mahOsgnas」、 「manda」、「mabonbon」、「lagnisgnis」等四个声部,再依一套严谨的规则慢慢依次进入合唱。由于每一位歌者的音质迥异,因此八部合音的错觉现象于焉产生。无论如何pasibutbut已是一首中外皆知,并且最具特色的布农族传统歌谣
凯旋祭(mayasvi)
邹族歌谣中包括有单音性歌谣与和音唱法,单音性歌谣都以独唱和齐唱方式出现。和音唱法有和音合唱及部分和音唱法两种,前者较多。和声以三度、五度最为常见。邹族可说是多产「祭歌」的民族,其中极为重要的祭仪mayasvi就包含了迎神曲、送神曲、战歌、历史颂、勇士颂等祭歌。
阿美族的歌谣丰富又富有变化,歌谣中旋律的变化和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反映了阿美族热情开朗的性格。唱法上包含吟诵、对唱、领唱与应答及卡农唱法。歌词可以是针对特定的对象和目的而吟唱,亦有以不同的对象、生活、工作、人物等作即兴的唱喝。音阶包含五音和无半音五音音阶,临时音也经常出现在其中。
卑南族
抒情、流畅、高亢、悠远,在卑南歌谣最为常见。由于重视团体,歌谣常于生活、工作中配合节奏性的旋律由族人作整体性的歌诵和舞蹈。祭典歌较属男性所唱。唱法上常有吟诵、对唱及领唱应答的唱法。
排湾族是一个出产情歌最为丰富的民族。旋律一样的歌谣,歌词可以因人情感之抒发而有不同的内容,以即兴、自由、隐喻的方式表达个人深沉的爱意。歌唱有独唱、领唱与回应及合唱等方式。合唱中常出现二度、四度、八度及杜农唱法。
鲁凯族
单音性与多音性歌谣是鲁凯族的特征。单音性主要表现在独唱、齐唱两种。多音性歌谣则多以持续低音唱法著称。独唱旋律出现于上声部,持续低音合唱则行于下声部。情歌亦不少出现在鲁凯族歌谣里面,婚礼中新娘祝福歌最具特色。
小米祭
雅美族的生活大都以捕鱼、农耕、放牧为生,特别以捕鱼为重。所以歌谣中不乏与祭有关的歌,如船祭之歌、下水礼之歌、粟丰收祭之歌等等。其他与生活有关的,如工作之歌、划船之歌、捕捉飞鱼之歌、主屋落成歌、捡柴歌、思念之歌及摇篮歌等都非常生活化。曲式类型不多,音阶仅有一、二个,歌的类型常因歌词的变化而改变。歌并没有特定的歌词。

如同充满传奇色彩的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班卓琴本身的故事早已融入到美国的音乐文化传统中。从独立战争前南方种植园中的黑奴到1949年加利福尼亚山岗的山民;从纽约百老汇的礼帽和燕尾服到德克萨斯州和怀俄明州的牛仔们;从新英格兰哈佛和耶鲁的兄弟会到阿帕拉契山脉的黑暗小屋,班卓琴早就被那些欧洲殖民者与非洲黑奴所弹奏了。 5弦班卓琴简直成了美国移民音乐文化的代言。
从美国的那首老歌《苏珊娜,不要为我哭泣》到洋溢着激情的乡村舞蹈音乐,都能使我们联想到5弦班卓琴,但是班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