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文化13:台湾原住民音乐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时代不断的改变,民谣也间接受到影响,原本部落的生活,以农为生,处处耳闻狩猎、耕种与砍伐木材的歌词。社会转型之后,却听到在“鹰架”上工作的歌词「以前部落里的生活方式,包含着许多有关织布歌、竹竿舞的轻松悠闲歌词,现在也不复存在,虽然这些民谣随着环境变了,但是这些改变的民谣,也是从传统延续土来的,只是它随着不同环境的改变,产生不同的变化罢了。对一位从事民族音乐者而言,这并非是大问题,因为他们不仅在探究古老传统的文化--民谣,也在探讨目前社会变迁带给民谣的变化。如果我们说,传统民谣已经完全变质了,只有一个现象,原来的文化已经被同化。也就是说,不卑说自己的母语.不再创作属于自己文化的民谣,部落型态彻底改变。综观原住民的现况,并非如此。因此,采集民谣的前景仍然是乐观的。除非我们去重视,不去动手挖掘这些珍贵的产物,当然就会随着时间消失了
歌谣
台湾族群之多、文化之富是世界许多岛屿中无能出其右的。其中最具特色的无非是原住民音乐的丰富性与多样性。下就分别以歌谣和乐器作摘要式的陈述,希望借此有助于读者对台湾原住民音乐有初步的认识,并激发大家作更进一步的探寻与研究。
泰雅族在唱法上有吟诵唱法及民歌唱法。歌唱方式有独唱及合唱,传统歌谣不多。音阶有三音(mi, sol, la )、四音(re, mi, sol,la)和五音(sol, la, do, re, mi)三种音阶
赛夏族除了一般所唱的歌之外,矮灵祭的祭歌最为重要。一般所唱的歌为数很少,流传不多,可能很少人去唱的缘故。矮灵祭的歌,由于每二年一次祭典中,由集体一起歌唱,且祭歌需要很长的时间吟唱,所以在族人中广受流传。除迎神歌之外.其余都伴有舞蹈。而祭歌歌词内容最具文学价值。
布农族的音乐大都以自然泛音的do, mi, sol , do所构成,族人中合唱甚为普遍。大小三度、完全四度、五度、八度构成了合唱的和声。布农族许多歌谣中都非常类似,但和声甚为族人所重视。祈祷小米丰收歌pasibutbut这世界唯一仅有的特殊唱法,是布农族最具特色的歌谣。
布农族的(pasibutbut)是一首在传统布农社会于每年二月播种祭(minpinan)之前,郡社及峦社群人所唱的一首祭歌。由于其演唱的复杂性及禁忌的限制,因此无形中增添了很多外加的神秘感及不同的解释法。以小米(dilas)为主食的布农族人,在每年整地完毕到播种祭之前,就运用一套严肃的祭仪,透过pasibutbut的集体演唱,把布农族人的心愿及祈求传达给dehanin。
由于仪式的严肃性,pasibutbut的演唱自然也加上了不少限制及禁忌,过去在传统的约定俗成之下,族人也都恪遵规矩,严守禁忌,以最虔敬的心情来演唱。
pasibutbut在郡社群、峦社群中视为虔诚之祭歌,然而这种世上罕见而奇特的唱法,布农族的祖先们是从哪里学会这首歌呢?据仍然演唱pasibutbut的数个村落调查采访结果不外乎下列三种传说:
1.布农族的祖先们在某一次狩猎行动中,乍见幽谷之中飞瀑流泻,蔚为奇观,尤其是在幽谷中飞瀑流泻造成的回响,令他们闻之不禁生出肃穆敬畏之感,回到社中之后他们发现今年的小米收成比起过去任何一年都要丰盛,于是联想起或许天神dehanin预示其所好,于是社中这些男子将在瀑布中所学到的音响传颂下去,代代不绝。持这种说法的以高雄县郡社群的布农族为最多。
2.也在一次狩猎到某一猎场时,他们祖先发现了一棵巨大的枯木横亘于地,巨木中间巳中空,此时成群的蜜蜂(linmo),又称(hatong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