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梁祝》50年感动几代人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梁祝》50年感动几代人 丁善德院长(中) 指导何占豪(左)与陈钢 《梁祝》50年感动几代人 陈钢与西崎崇子

  “当时我们准备创作时有3个方案,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后一个,他认为《梁祝》表现的是人性。”——陈钢

  “哪里有太阳,哪里就有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哪里就有《梁祝》!”这是学者们对《梁祝》的褒奖。50年前,《梁祝》诞生于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室里。1959年5月27日,由当时还是上海音乐学院学生的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正式首演,俞丽拿小提琴独奏,樊承武指挥,上海音乐学院管弦系学生管弦乐队协奏。几位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也许谁都没想到,这部当时的“学生作品”会流传于几代人之间,50年经久不衰、魅力依旧,时至今日已经成了中国民族交响乐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关于《梁祝》的诞生过程,这么多年来陈钢已经说过无数次了,但每一次回忆他都是那么投入和动情,“《梁祝》完全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产物。1959年交响乐的原创在中国基本是荒芜的,更没有表现国家和时代精神的作品,当时我和何占豪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何占豪、俞丽拿和几个年轻人成立了小提琴民族化实验小组,研究如何把中国民族元素放进去,让老百姓听得懂,我的工作是让作品更加国际化,我们是不同的方向走向共同的目标”。陈钢表示,《梁祝》的顺利诞生还要感谢好的决策者,“当时我们准备创作时有3个方案,大炼钢铁、女民兵和《梁祝》,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孟波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最后一个,他认为《梁祝》表现的是人性,这样的主题是永恒的”。更加鲜为人知的是,《梁祝》从最初定稿到现在,奇迹般的连一个音符都没有动过,这是记者昨天专访作曲者之一陈钢得知的“秘密”。

  为什么《梁祝》有那么大的魅力?陈钢认为关键在于“合”字,是“融合”而不是“凑合”,“《梁祝》里中西文化的融合非常自然,不勉强,现在很多作品都是用的中国的旋律外国的技法,像水和油一样分离着。而且《梁祝》经过作曲家、演奏家和听众的三度创作,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有意思的是写出《梁祝》、《苗岭的早晨》、《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王昭君》等那么多优秀作品的陈钢竟然不会拉小提琴,甚至连拉空弦都不会,“不是我对小提琴情有独钟,是小提琴缠着我不放”,陈钢笑言。不过陈钢也坦言,《梁祝》确实是一个奇迹,不可复制也不可超越,“我们写《梁祝》的时候是20多岁的年轻人,那时的音乐是那么纯情,现在不可能再写出这样的作品了,因为土壤变了,人也变了,就像青春不能再回来一样”。

  关于《梁祝》陈钢还透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当年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梁祝》,到国外出访时也会带着这部作品去,有一次总理感觉这部作品时间有点长,让俞丽拿转告作者能不能改短点,俞丽拿却一直都没跟我说,总理的记忆力很好,第二次听的时候感觉出并没有改,但总理很开明,说就这样吧,尊重作者的意见。如果当时俞丽拿说了,我肯定会改,《梁祝》就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了,是俞丽拿保护了《梁祝》的完整性”。

  附: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常简称为《梁祝》,由上海音乐学院学生何占豪、陈钢以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旋律为基础于1958年创作完成。

  《梁祝》有今天的国际地位,还得益于盛中国和西崎崇子。盛中国被誉为海外演奏《梁祝》最多的人。《梁祝》全曲分为三个部分:相爱、抗婚、化蝶。乐曲内容主要描述一个优美而动人的民间传说。它已在欧、亚、美各大洲演出,并以其中华民族的鲜明风格与特点,得到国际公认。香港艺术家们把它改编成高胡协奏曲、清唱及舞台剧,美国的舞蹈家还根据它改编成美丽动人的冰上舞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彩蝶又飞过海峡,台湾唱片厂翻版出售《梁祝》,受到普遍欢迎,台湾刊物还发专论评介,引起各界人士很大的重视。香港唱片公司由于该片发行量超过一万张和两万张,曾奖给作者金唱片和白金唱片,如今《梁祝》已是飞进世界音乐之林,活跃在国际乐坛上的彩蝶了。

  作曲者

  何占豪

  1933年生于浙江诸暨,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学习期间与同学陈钢创作

[1] [2] 下一页

  • 音乐常识
  • 本类人气排行:
    简谱乐理入门
    音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便于称呼。

    简谱基础知识
    简谱基础知识  一般来说,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希特勒独爱瓦格纳的音乐
       

    新民族主义音乐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