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琴人录7:现代琴坛(3)
2012-11-14、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徐立孙
徐立孙(公元 1897 年—公元 1969 年)名卓,字立孙,南通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徐立孙毕业于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其后在通州师范、南通中学等校教授生物、音乐等课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南通医学院附属医院中医科副主任,针灸科主 任 医师,为江苏省政协委员,南通市文联副主席,农工民主党南通市主任委员等。
徐立孙在南京高等师范上学时,师从梅庵琴派创始人王燕卿学琴和制弦技法,同时又向沈肇周学琵琶,向李叔同学西乐。
徐立孙与邵大苏一起,将王燕卿传谱编定为《梅庵琴谱》,并倡导成立“南通梅庵琴社”,成为梅庵琴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他的琴 著包括: 《论琴派》、《论音节》、《律吕考释》(后改名《勤俭堂选著》)等; 打谱的琴曲包括:《幽兰》、《广陵散》等;曾创作琴曲:《月上梧桐》、《公社之春》和《春光曲》等。
徐立孙继承了梅庵派绮丽缠绵的琴风。《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七收录了他的琴曲录音《捣衣》,为梅庵派代表作品。另外,《梅庵琴韵》 CD 中,收录了他的琴曲《公社之春》、《幽兰》、《捣衣》、《长门怨》、《风雷引》、《平沙落雁》、《搔首问天》、《广陵散》。
徐立孙弟子众多,主要包括陈心园、朱惜辰、刘景韶、吴宗汉等。
二十五、邵大苏
邵大苏
邵大苏(公元 1898 年 — 公元 1938 年 )名森,字大苏, 江苏南通人,现代梅庵派琴家。
邵大苏师承梅庵琴派创始人王燕卿,为梅庵派第二代代表人物之一。他和徐立孙一起编定了《梅庵琴谱》,并一起成立梅庵琴社。
邵大苏曾提出“南音重韵,韵胜故清,北音重味,味胜故宏。极则同病,和则两美”的美学观点,为琴家所称道。
抗日战争时,邵大苏为避乱往兴仁、西亭等小镇,后死于霍乱。
二十六、杨新伦
杨新伦
杨新伦(公元 1898 年 — 公元 1990 年)字克定,广东番禺人,现代岭南派琴家、武术家。
杨新伦自幼在上海习武,是上海精武会会员,曾在精武会听琴家吴纯白演奏,故有志于琴。公元 1928 年,他回到广州,开始学琴,后来拜在岭南派琴家郑健侯门下,并得岭南琴家容心言曾将家藏《古冈遗谱》相赠。其琴风古朴秀丽,带有广东地方特色。
杨新伦收藏传世古琴多张,包括“雷文琴”、“玉芝”、“中和”、“啸月”、“雪江涛”、“金风吹玉 珮 ”等。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八中收录了杨新伦的琴曲《乌夜啼》,是难得的岭南派录音资料。
杨新伦在广州大弘岭南派,使之得到复兴。
二十七、杨葆元
杨葆元(公元 1899 年—公元 1958 年以后)字乾斋,杨时百之子,现代九嶷派琴家。
杨葆元继承家学,琴风凝重苍劲,清洁流畅,吟猱有度,节奏分明,为九嶷派代表人物之一。
《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卷六中,收录了杨葆元四首琴曲,分别为:《伐檀》、《归去来辞》、《鹿鸣》、《平沙落雁》。
二十八、杨荫浏
杨荫浏
杨荫浏(公元 1899 年 — 公元 1984 年) 字亮卿,号二壮,又号清如,无锡人,现代音乐家和音乐史学家。
杨荫浏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在校期间即任该校国乐会会长。他可以演奏琴、琵琶、三弦、钢琴等乐器,还通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