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琴人录6:明清两朝(2)
2012-11-10、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上接《历代琴人录6:明清两朝(2)》)
十七、陈星源
陈星源(公元十六、十七世纪),明朝太仓琴家,陈爱桐之子。他在当地很有名望,虞山派代表人物严天池和徐上瀛都曾向他学琴。
陈星源曾作琴曲《和阳春》,该曲未传予严天池,后被徐上瀛学得。
十八、沈太韶
沈太韶(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名音,字太韶,明朝琴家,浙江人,居于京师(北京)。他好雅乐古调,喜携琴游于林泉苍松修竹之间,对客泠泠然追慕伯牙子期之趣。其琴风博雅,名冠京师。
虞山派创始人严天池曾向他学习,吸收他的长处。而沈太韶也以严天池之长,以补自身之遗。
沈太韶的琴曲作品有《和气吟》、《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
《和气吟》与《洞天春晓》是沈太韶依境而作。时明月悬空,清风和畅,与客对饮而醉,借宿山僧之舍,得一梦,梦境恍若蓬莱,于万卉敷荣中别有洞天,其中见一老叟抚琴,问曰:“翁抚何曲?”老叟答曰:“中和之曲。”又问:“此何处也?”答曰:“洞天之所。”沈太韶醒后,仔细玩味,深有所悟,故做《和气吟》与《洞天春晓》二曲。
《溪山秋月》是写意隐者处涧谷之间,溪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深观物外,徜然自得。以此表隐者高洁之情操。
十九、张渭川
张渭川(公元十六、十七世纪),明朝太仓琴家,陈爱桐的入室弟子。张渭川在当地很受推崇,与陈星源齐名。虞山派代表人物徐上瀛曾向他学琴。
二十、严天池
严天池
严天池(公元 1547 年 — 公元 1625 年)名 澂, 字道澈,号天池,常熟人,明末琴家,虞山琴派的创始人。
严天池之父为明朝宰相,自己曾任邵武知府。他为官清廉,口碑甚好。而他的显赫地位,也在琴界有很大影响。
严天池学琴于陈爱桐之子陈星源。他除了继承陈星源的琴风以外,又博采众长,学习京师琴家沈太韶的博雅琴风,形成了自己“清微淡远”的风格。
严天池以虞山之下的琴川河为名,组织“琴川社”,时人称为琴川派。
严天池的著名琴著为《松弦馆琴谱》,收二十二曲,后扩充至二十九曲。其中《洞天春晓》、《溪山秋月》等学自沈太韶。由于严天池在审美上的风格,不喜快曲,故《松弦馆琴谱》中没有节奏较快的琴曲,包括陈爱桐所善长的《乌夜啼》、《雉朝飞》、《潇湘水云》都未被收入谱中。由于严天池的影响,清微淡远的琴风和《松弦馆琴谱》受到士大夫阶层的喜爱,被时人奉为琴学正宗。
拥有自己明确的琴风,拥有自己特有的琴谱,以及拥有自己的琴社组织,这使琴川一派成为了第一个拥有完备系统的组织化的“虞山琴派”。严天池即虞山琴派的创始人。由于虞天派在常熟创始和发展,故又名“熟派”。
二十一、汤显祖
汤显祖
汤显祖(公元 1550 年 — 公元 1616 年)字义仍,号海若,又号若士,别号清远道人,明末文学家、戏曲作家,临川人,后迁居汤家山(抚州市)。他二十一岁中举,三十四岁中进士,次年在南京任太 常寺 博士,后任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由于抨击时政,他被放逐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为典史,最后辞官归田。
汤显祖以才学著称,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戏曲作家,他的代表作《牡丹亭》脍炙人口,另有《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亦为琴家,曾作琴曲《客窗新语》,述旧音,措新词,述千载治道兴衰,万世人物得失,又自写其吟风弄月之趣。
二十二、陈大斌
陈大斌(公元十六、十七世纪)字伯文,号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