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中国现代音乐之革命救亡歌曲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冼星海:《黄河》是民族的灵魂

  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生于澳门一个贫苦船工的家庭。1905年 6月13日生于澳门,1945年10月30日卒于莫斯科。

  在冼星海短促的一生中,创作生活约10余年,共作歌曲数百首(现存250余首),大合唱4部、歌剧1部、交响曲2部、管弦乐组曲4部、狂想曲1部以及小提琴、钢琴等器乐独奏、重奏曲多首。在冼星海的创作中,数量最多、影响最广的是多种多样的群众歌曲。其中有正面表现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采用号召性、战斗性的进行曲形式的《救国军歌》《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和《到敌人后方去》;有具体展示人民战争壮美的战斗图景、将抒情性与鼓动性或描绘性与概括性结合在一起的《在太行山上》《游击军》和《反攻》;有表现工农群众的劳动生活、采用特定的劳动音调和节奏写成的《顶硬上》《拉犁歌》《搬夫曲》和《路是我们开》;还有为抗战中的妇女、儿童写的《只怕不抵抗》《祖国的孩子们》和《三八妇女节歌》等等。在这些群众歌曲中,冼星海根据不同内容,创造具有不同个性特征的音乐形象,或以具有冲击力的节奏和挺拔高昂、富于棱角的旋律,表现激昂慷慨的情绪和威武豪壮的气势;或以气息宽广的旋律、舒缓沉着的节奏和抒情含蕴的音调,体现革命人民丰富的内心世界。

  《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黄河大合唱》是冼星海最重要的和影响最大的一部代表作。作于1939年3月,并于1941年在苏联重新整理加工。这部作品由诗人光未然作词,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痛诉侵略者的残暴和人民遭受的深重灾难,广阔地展现了抗日战争的壮丽图景,并向全中国全世界发出了民族解放的战斗警号,从而塑造起中华民族巨人般的英雄形象。

轶事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非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吕骥:音乐与祖国同在

  吕骥是新中国革命音乐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音乐界的杰出代表人物,是群众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三、四十年代,创作了《中华民族不会亡》、《武装保卫山西》、《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保卫马德里》等数十首群众抗日救亡歌曲。1940年回延安任鲁迅艺术学院音乐部主任兼教务主任,同时主持陕甘宁边区音乐界抗敌协会。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鲁迅艺术文学院副院长、院长,兼东北音乐工作团团长。

  在音乐创作方面,他与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一样,形成了中国旗帜鲜明的革命音乐的优良传统;在音乐理论研究方面,他涉及音乐活动、创作、表演、民族音乐、美学、音乐史等多个领域,留下了许多有学术价值的理论研究;在音乐教育方面,他在中央音乐学院初步建立了中西兼备、专业较全、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新型音乐教育学府,为中国特色的现代音乐教育体制奠定了基石。


  贺绿汀:我是“风云儿女”

  贺绿汀,湖南邵阳县人。1923年入长沙岳云学校艺术专修科,随陈啸空等学习音乐。大革命期间曾参加湖南农民运动、广州起义。

  1928年创作的《暴动歌》曾在海陆丰一带流传。1931年入上海国立音专,从著名音乐家黄自学习理论作曲,从查哈罗夫、阿克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音乐常识
  • 本类人气排行:
    简谱乐理入门
    音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便于称呼。

    简谱基础知识
    简谱基础知识  一般来说,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希特勒独爱瓦格纳的音乐
       

    新民族主义音乐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