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音乐文化(上)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
长沙弹词于清代中叶形成于湖南,主要曲调有慢板,快板,平板,滚板。长沙弹词用长沙方言演唱,有一人自弹琴自唱为主,建国后有的作品加入群众。
6.南音
南音形成于泉洲,现留步于福建泉洲,厦门市,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的华侨聚集地,南音的历史渊源,一说系扬州弹词演唱而成,一说认为于唐大曲有渊源关系,南音的演出初为独唱,以唱为主,现在也有集体演唱,伴奏乐器有扬琴,椰胡,三弦,洞箫,琵琶等。
(二)大鼓
1.西河大鼓
清代中叶形成于河北河街,现流行于河北省北京市及华北、东南地区,该曲种有小三弦和木板伴奏,后期改革用大三弦和铁板伴奏,演奏形式为一人伴唱。
2.梨花大鼓
明代末期,现流行于山东省河北省,河南省等地区,该曲早期只以敲击,梨花碎片演唱当地民歌后逐步发展为变化由板式体结构的成套唱腔及矮角鼓,敲特制的半月型梨花片,由三弦伴奏的演唱形式。
3.梅花大鼓
清代末叶形成于北京,现流行于北京市、天津市,其演唱形式为一人自击古板延长,二、三人伴奏,乐器有三弦,琵琶,四胡等。
4.京韵大鼓
是木板和子弟书的融合,木板大鼓是西河大鼓的前身,子弟书满州贵族子弟延长的北方鼓词的一个资流,初以木板,击书鼓延长,进城后加三弦伴奏等乐器。
三、明清宫廷音乐
(一)明朝宫廷雅乐
明朝的宫廷雅乐基本上由三大部分组成。一是用于祭祀的乐舞和乐曲,祭祀内容包括圜丘、先农、太岁、周天星辰、历代帝王、太庙、释孔等。二是超会乐,主要用于郊丘庙社祭祀、朝贺等场合,包括丹陛大乐、中和韶乐、殿中韶乐等。三是宴飨乐,主要指宴饮时所用的音乐舞蹈。明朝的宴飨乐分为侑食乐、丹陛大乐、文武乐、四夷舞乐、迎膳乐、进膳乐、太平清乐等种类。表演时遵循一定的程式规范,宫廷雅乐表演者的服饰也有一定的规范。
(二)清宫雅乐
清宫雅乐在明朝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种类更为繁缛、乐队人数规模庞大,显示出清朝统治者对宫廷音乐的重视。
清朝雅乐包括:中和韶乐、丹陛大乐、中和清乐、丹陛清乐、导迎乐、铙歌乐、禾辞桑歌乐、庆神欢乐、宴乐、赐宴乐、乡乐等11种,各类均有特定的使用场合,大小规模也不相同。部分种类在使用中又进一步细分成更小的种类。
1.中和韶乐:用于坛、庙、先师庙、方岳祭祀。参与演出的乐工数量庞大,不同祭祀场合乐队数量稍有变化。
2.丹陛大乐:用于御殿受贺、宫中行礼。使用10中乐器,乐队人数24人。
3.中和清乐:用于册尊典礼、宴飨进茶、进酒、赐茶等场合,乐队情况同中和清乐。
4.导迎乐:用于乘舆出入。共使用7种乐器,乐队人数18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