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明清时期的音乐文化(下)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上接《明清时期的音乐文化(上)》)

 

四、戏曲音乐

(一)四大声腔
      明代时期受南曲、北曲交融的影响和启发,各地方的声腔得到很快的发展,形成了有代表性的四大声腔,它们是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
    1.海盐腔:产生于着竟海盐,采用的是南北通行的官语,故而受到两京人的欢迎。海盐腔的演唱风格细腻柔婉,海盐腔在明代前期是一种无管弦伴奏的清唱形式。
    2.余姚腔:是浙江余姚、慈溪一带的戏文子弟创立的一种声腔,明初时已广为流行。
    3.弋阳腔:源于江西弋阳,弋阳腔唱腔灵活自由。
    4.昆山腔:发展时间最长,源于江苏昆山而得名,昆山腔字少腔多、清柔婉转的。
(二)梆子腔
      梆子腔又名秦腔,因用枣梆子击节伴奏而得名,是在北方民间曲调基础上形成的多个剧种,后向东演变成梆子腔剧种,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演变出各种声腔系统,梆子腔是戏曲音乐中板式变化的结构方法,它不是以曲牌更替来变化曲调,而是通过板宫的变化的结构方法,它以一个基本曲调做各种节奏速度的板化,如散板,流水板,一板三演,一板一演等来创造成不同的音乐形象和表达不同的音乐情感,梆子腔演奏时,板子,梆子击节造成强烈的节奏感,主旋乐器,板胡很浓厚的色彩性及极强的表现力,无论是表达欢乐时情感的“花音”(也叫“欢音”)还有表达悲哀情调的哭音(苦音)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感染力,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三)皮黄腔
      皮黄腔是西皮腔与二黄腔相结合的产物。并由此得名,西皮起源于秦腔,是在弋阳腔的传统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一般的说就声腔模式而言,西皮腔自由、流畅、明朗,常用于喜悦、激动、高亢的情绪,二黄深沉、柔和,常用于表现回忆、沉思、感叹、悲愤的情绪,两者的主要乐器板胡,采用不用定弦法,对两种声腔构成不同色彩对比有一定作用,皮黄腔风靡京城,为京剧的产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五、歌舞音乐
(一)秧歌
      秧歌的最初形成与农民的耕作劳动有直接关系,其曲调来源多为插秧时所唱歌曲,后来人们在表演过程中或与说唱故事或与舞蹈等结合,成为每年正月举办的表演节目,秧歌的历程经理了三个阶段,即从劳动生活的小曲到独立的民间歌舞演唱,由歌舞演唱逐步向小戏过度,秧歌经过地区不同,而各有特色。河北秧歌淳朴抒情,山东及北部秧歌粗犷豪放,中部秧歌典雅抒情,西部淳朴细腻、节奏自由奔放,具有高厚特点,在这些秧歌中东北秧歌最具有特色,伴奏乐器除唢呐、锣鼓之外,还有二胡、笛子、竹板等。
(二)东北地方戏、二人转
      是在东北大秧歌和河北莲花落基础上结合东北大鼓、皮影戏、河南坠子等民间艺术因素而形成。主要流传于东北三省、河北、内蒙等地。过去的表演形式分为三种:一是二人转,俗称“双玩意儿”,有两个演员,一个小旦,一个小丑。表演时,旦角手持花扇和手帕,丑角则拿霸王鞭与之配合。演员表演时,有歌舞、对唱、齐唱,情绪热烈,幽默风趣。二是单出头,由一人演唱。三是拉场戏,俗称“拉场玩意”,有固定角色、演员和相应的服饰道具,以丑角旦角为主,其他为辅。二人转的伴奏乐器有板胡、唢呐、二胡、竹板、锣鼓等。
(三)囊玛
  

[1] [2] 下一页

  • 音乐常识
  • 本类人气排行:
    简谱乐理入门
    音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便于称呼。

    简谱基础知识
    简谱基础知识  一般来说,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希特勒独爱瓦格纳的音乐
       

    新民族主义音乐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