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明清时期的音乐文化(下)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囊玛是藏族传统歌舞中艺术性和规范化程度较高、流行程度最广的一种古典歌舞形式。主要流行于拉萨、日喀则、江孜等地。囊玛的结构一般有引子、歌曲和舞曲三部分组成。因子部分由器乐演奏,旋律悠扬古朴,富于抒情性,大部分囊玛的引子部分旋律是相同的。歌曲部分以舞蹈和器乐舞曲为主,无歌曲,节奏明快,情绪热烈。

      乐器有笛子、札木聂琴、扬琴、京胡、特琴、根卡、串铃,后来随着传播范围的扩大及时代的发展,伴奏形式也不断的得到丰富。

六、音乐理论
    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音乐著作和戏曲论著,它们相应成辉,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总结,在乐律学论论上朱载发明了“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这一杰出成就使中国古代律学又一次向世界证实,它在这个领域中的领先地位。

(一)《溪山琴况》
      《溪山琴况》是一篇关于古琴(七弦琴)表演的美学理论文献,明代徐上瀛撰。徐上瀛是明末虞山派著名的代表人物。书中提出了和、静、清、远、古、澹、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等二十四况,系统阐述了古琴演奏中的音质、音色、技巧、方法及演奏者的素养等问题,是古琴演奏与研究的重要文献。
(二)《律曲》
       明代魏良辅成书,约于16世纪后期一卷,主要论述学唱条件和方法,五音四声,腔调板演,曲牌风趣,南北曲区别唱曲注意的事项,卫士演唱实践经验的总结,后来的度曲著作常以作为理论根据。
(三)《度曲须知》
       明朝沈唐绥著,成书于1573—1620,主要论述南北曲演唱中字音的格律、技巧和方法,包括四声、出字、收音、字头、鼻音、声韵等,是论述南北曲歌唱和作曲的名作。
(四)《新法密律理论》
     “新法密律”即“十二平均律”定律数据,由明代乐律家、历算家,朱载提出,约于16世纪70年代,创作出12平均律理论,比欧洲12平均率提出早50年,比巴赫的音乐早近150年,在平均率钢琴曲集之前,这是朱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总结:明清两代的民间音乐得到极大的发展,冯梦龙等文人开始编印、刊行民歌、小调集.少数民族的歌舞音乐蓬勃发展,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藏族的囊玛等歌舞音乐是我国民间歌舞音乐中的奇葩.说唱艺术在宋元时期的基础上衍生许多新的种类,北方的鼓词和南方的弹词已日趋成熟.明清戏曲音乐有了更大的发展,昆山腔、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等四大声腔先后形成,一些优秀的剧目被创作出来,昆曲逐渐发展成全国剧种,清中叶后,昆曲开始衰落,乱弹逐渐兴起.明清的器乐音乐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琵琶、古琴流派众多,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演奏家.器乐合奏艺术更是绚丽多姿。

上一页  [1] [2] 

  • 音乐常识
  • 本类人气排行:
    简谱乐理入门
    音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便于称呼。

    简谱基础知识
    简谱基础知识  一般来说,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希特勒独爱瓦格纳的音乐
       

    新民族主义音乐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