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的器乐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明刻本佛经插图中的乐队
清《鸿雪姻缘图记》中的扬琴
明清时期流行的打弦乐器扬琴,常用于伴奏各种俗曲和弹唱类曲种。扬琴,又称洋琴,原是流行于西亚地区的古击弦乐器,明代传入我国(见清刊本《澳门纪略》)。清康熙年间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记述北京曾有扬琴伴奏弹词:“四宜轩子半吴音,茗战何妨听夜深。近日‘平湖’弦索冷,丝铜争唱打洋琴”。康熙至乾隆年间董伟业作《竹枝词》记述扬州地区以扬琴伴奏演唱俗曲:“成群三五少年狂,抱得洋琴只一床,但借闲游寻夜乐,声声‘网调’唱吾乡”(清李斗《扬州画舫录》:“以下河土腔唱《剪靛花》,谓之‘网调’”)。徐珂《清稗类钞》“花调”条:“杭州有之,介乎摊簧、评话之间,以五人分脚色,用弦子、琵琶、洋琴、鼓板”。“盲妹弹唱”条:“广州有之,谓之曰‘盲妹’,所唱为‘摸鱼儿’,佐以洋琴”。这些记载说明清康熙、乾隆以来,扬琴已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清嘉庆年间,麟庆(1791—1846)撰写、汪春泉等绘图的《鸿雪因缘图记》第二册有“同春听筝”一图。内容是麟庆与赵弁等人在河南开封“同春园”听曲。演奏的乐曲是《万里封侯》、《状元及第》、《美女思春》、《平沙落雁》等。图中三人所奏乐器为铜琴、筝、琵琶。铜琴即洋琴(扬琴)。此书文字记载:“铜琴,刳木作匣,拈铜为丝,敲以细竹,俗称洋琴”。这是目前所知年代最早的扬琴演奏图象。扬琴与筝一起演奏,在扬州清曲、河南琴书、山东琴书、榆林小曲伴奏中已有很长的历史。
清《续文献通考》中的喀尔奈
清《续文献通考》中的喀尔札克
清《续文献通考》中的喇巴卜
清《续文献通考》中的达卜
新疆地区各民族擅长歌舞,并有丰富多彩、富于地方特色的乐器。清乾隆年间王芑孙《西陬牧唱词》记述了新疆的风土人情,其中一首:“五旦双弦应和多,天方新唱陋摩诃,铁腔鼓里吹芦哨,珠鲁翻成朱鹭歌”。另一首:“小雅诗传考牧篇,僸〓有唱谱新编,阿谁惯打鸡娄鼓,与我同〓马尾弦”。诗中涉及到卡龙、铁鼓、皮皮(即巴拉曼,用芦苇制作哨嘴和管身的吹奏乐器)及各种马尾制或皮制琴弦的乐器。清同治年间萧雄曾作《听园西疆杂述诗》之一首:“龟兹乐部超纷纷,调急弦调响遏云,忽听名呼胡拨四,不禁低首忆昭君”。萧雄自作注释,说当地风俗,迎年送日都有鼓吹乐,并考察过民间所用的各种乐器。提到这些乐器时说:“琴弦粗宏,其为音也,苍凉而猛烈,殆亦塞上之风”。新疆各民族歌舞有悠久的历史,西域的《摩诃兜勒》曲曾传入中原。元代,新疆的大型套曲《木卡姆》也传入中原地区(《新元史·乐志》、元陶宗仪《辍耕录》)。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曾说当时的龟兹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明清以来的新疆歌舞则是龟兹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