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鲁贝洛娃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80年代是格鲁贝洛娃向国际歌剧舞台进军的黄金时期。1983年,格鲁贝洛娃饰演了她的第一个贝利尼歌剧角色,就是《卡普莱特与蒙太古》中的朱丽叶,穆蒂担任指挥,评论界认为:“格鲁贝洛娃的嗓音比一般花腔女高音更加宏亮,而且她善于展示天赋的素质而不纯粹炫耀技巧。”她的下一个贝利尼歌剧角色是《清教徒》,1990年格鲁贝洛娃在大都会歌剧院首次演唱这部歌剧,埃尔薇拉这个人物比朱丽叶重,对嗓音的要求更高,常常需要唱到很高的音域然后回落到一个低的音域,因此,要唱好很不容易。
1986年,格鲁贝洛娃在巴伐利亚国际歌剧院演出了《茶花女》,这是她仅有的几部威尔第剧目之一。格鲁贝洛娃较少唱威尔第剧目,不过,她却是公认的吉尔达最佳扮演者之一。《茶花女》中的薇奥丽塔是格鲁贝洛娃比较成熟又得心应手的威尔第歌剧角色,与吉尔达相比,薇奥丽塔是个成熟的女人,没有更多不着边际的幻想,对于生活的认识比较透彻,因此,诠释这个人物需要表现出她内心的矛盾。格鲁贝洛娃说:“薇奥丽塔是我声音的极限,再重的角色就不适合我的花腔音色了,我的音色太轻巧了,无法负担过分沉重的威尔第式的管弦乐法。之所以能够胜任薇奥丽塔,我想是因为作睦家原本希望由偏重花腔的女高音来唱,第一幕中间那段充满花腔的咏叹调就证明了这一点,即便是第三幕也不能唱得过分戏剧化!”与格鲁贝洛娃合作的是著名指挥大师卡洛斯?克莱伯,对于格鲁贝洛娃来说能够与这位杰出的歌剧指挥大师同台合作是令人兴奋的,“与克莱伯这样的天才共事,难怪《茶花女》的演出如此简单,光是与克莱伯合作对我而言就超过了任何实质性的奖励!”不久,在大都会歌剧院格鲁贝洛娃再次与克莱伯合作了《茶花女》,引起巨大轰动。
格鲁贝洛娃放开音量演唱时可以透过管弦乐队的伴奏,而需要细腻的高音时又能委婉动人,获得常人难以达到的纤细高音。因此,她的嗓音条件完全适合演唱更多的威尔第角色。但是,考虑到对莫扎特歌剧的喜爱,她毅然放弃了拓展曲目的想法:“我宁愿就只唱这些花腔角色,把每一个雕琢完美,也胜过扩充曲目,增加那些虽然无比优美却可能伤害嗓音的重抒情角色。”格鲁贝洛娃选择曲目非常小心,对于那些超越自己能力限度的作品,哪怕再受观众欢迎她也一概拒绝,这样做的原因仅仅为了一件事——她不愿意失去莫扎特,格鲁贝洛娃知道嗓子一旦唱成大号,再唱莫扎特剧目就十分困难,这也许就是她能够保留自己金嗓子长达数十年的秘诀。
曼依是另一个格鲁贝洛娃的保留角色,也是她最出名的法国歌剧角色。对于法语,格鲁贝洛娃像许多歌唱家一样非常偏爱,她说过:“法国音乐中的情感不如意大利歌剧那样激情、浓烈,其处理手法较为细腻婉转。”从剧情的角度看,曼依与薇奥丽塔很接近,只不过两人出身不同,曼依更天真纯朴一些,在音乐方面,曼依虽然难度低一点,但是要解决鼻音很重的法语发音对格鲁贝洛娃来说也并不轻松。
1991年,格鲁贝洛娃在苏黎世歌剧院演唱了《军中女郎》,这是一部受人喜爱的喜剧,女高音部分的旋律非常优美且富于动感,因此,格鲁贝洛娃一直非常钟爱这部作品,视为保留剧目。
格鲁贝洛娃是20世纪最杰出的莫扎特女高音之一,她以自己的方式诠释过许多经典的莫扎特歌剧角色。有人说过:“假如能具备格鲁贝洛娃那样完美的技巧,你就能随心所欲地处理音乐,表达细腻的情感变化,反之,像许多歌唱家的做法,你只能用某一种方式来唱,因为那是惟一能把所有音符都唱出来的办法。”在格鲁贝洛娃的保留角色名单上,康斯坦采和安娜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后宫诱逃》中的康斯坦采是格鲁贝洛娃最经典的莫扎特歌剧角色,也是她的成名作,她说:“莫扎特歌剧是所有作曲家中最困难的,它难在音乐纯净,节奏精确,而演唱者要唱出这种天籁之声是万分艰难的。”《唐璜》中的安娜是她的另一个保留角色,1987年格鲁贝洛娃首次在斯卡拉歌剧院演唱这个角色,当时由于这个角色比较大号,所以不少人认为格鲁贝洛娃改变了戏路,对此,格鲁贝洛娃矢口否认,她认为安娜和夜后之间没有多少差别,也许安娜更大号一些,但演唱的风格是完全统一的。格鲁贝洛娃说过:“安娜与唐璜的恩怨始终没有结果,两人之间爱恨交加,藕断丝连,在她的咏叹调中就能看出这种矛盾。可是她似乎又从中获得力量,真是纠缠不清。”
生活中的格鲁贝洛娃的脾气不好,但性格中却有无比坚毅的一面。从音乐学院毕业之后,她经历了漫长的等待,虽然进了维也纳国家歌剧院却始终遭受冷遇,直到被伯姆发现而成名,在此期间她一直耐心等待机会,同时苦练技巧,最终才能获得今日的成就。1986年,因其在演唱施特劳斯歌剧方面的不懈努力和丰富经验,格鲁贝洛娃被推选为理查。施特劳斯学会名誉主席,以一位声乐艺术家的身份出任这样的荣誉职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