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美娥
2012-12-10、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汉唐乐府创办人陈美娥
“前面低一点,不然会掀掀的,前面要低,几乎要盖到你们的眉,后面要高,因为这样子才会挺,你才会显得高,不然看起来像阿婆。”即将登场的表演《洛神赋》,时代背景在三国,那是一个社会急剧动荡,政治格局复杂多变的时代。汉唐乐府并不是第一次演出这部戏,团长陈美娥还是各个环节,细细检查。“完全拉低,就拉在胯的这个地方,要这样,这样才好像男人,等一下,上台之前一定看检查一遍。”这场演出其实不是正式演出,而是正式演出前的彩排。不过陈美娥坚持只要上台,就丝毫不能有差错。
彩排结束,陈美娥松了一口气,这才答应早已约好的访问。落坐后,她问我感觉如何。我说道,尽管不是第一次看汉唐乐府的演出,对其中的唱词也不甚了解,但依旧觉得震撼。陈美娥笑笑说,人能宏道,非道能宏人。即使不懂南管、不识其道,每个人都能被南音的魅力所惊叹。
南音女子
南音是闽南语系特有的音乐,在大陆叫“南音”,在台湾则称“南管”,为流传闽南地区的一种传统音乐,悠缓庄重,一般认为源于中国历史上几度中原世族南迁携传的雅乐。而陈美娥,一个正式学历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民间女子,19岁邂逅南管,从此献身于她口中“最细腻、大派、雍容”的艺术,30岁创立“汉唐乐府”,传承南音。她将南音音乐和梨园戏的舞步动作,撷其神韵,二相结合,创造出宛如古典复生般的乐舞形式,惊艳国际艺坛。她深信南管源承自中原汉、唐,是最纯正不受外族音乐影响的“千年古乐”、“华夏正音”。别人认为她对南管是一腔热情或痴心,陈美娥则认定自己在替民族音乐做命脉维续的复兴运动。
初遇南音
说起结缘南音,陈美娥说还要从36年前说起,那年19岁的她在广播电台主持台湾民乐节目。
有一天,收到观众的来信说,在她的节目中可以听到各种台湾民谣,但唯独缺少南音。这也是她第一次听到南音这个名字。询问他人,得知台南府城最有历史的振声社就有南音可听,便循音而去。当走进振声社,一群半百耆老,随兴哼唱,气弱声嘶音高不全,立时吓得她直打退堂鼓。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陈美娥笑着说,当时听见里面的人唱南音,让她大吃一惊,这么难听的音乐,他们怎么能还那么热衷地演唱,听不懂的的旋律、唱词让一头雾水。转身要走时,一位老阿婆慈祥地挽着她的手说:“小姑娘,明天再来,今天不是正式的,只是我们几个人自娱自乐,你明天来听我们老师,她唱得可好。”盛情难却的她,第二天如期而至,遇到其实年纪一点儿也不老的“老师”,南音名家之后吴素霞女士。吴老师的演唱音韵婉致清丽,一下就吸引了陈美娥,由此也彻底折服于南音的世界之中。随后她跟随吴素霞加入振声社,成为当时最年轻的社员。陈美娥告诉我,如她常说的“人能宏道,非道宏人”。再好的音乐没有好的演奏者,好的演唱者,好的舞者都可能消亡,反之就可以把这门艺术延续下去,让子子孙孙都能欣赏她,喜爱她。
从初识南音到今天已有36年了,这30多年中,从了解南音、投入感情到倾注心力,陈美娥不遗余力守着不被大众所知的中国最古老的民族音乐。中国戏曲和音乐,这种现场艺术,自古文人不重视,艺人口耳相传,无谱无记,失传甚多。在朝廷演奏的照说是主流,但在政治永远干预文化的传统下,弃绝得更彻底。这也就是为什么唐朝音乐,在今天中国找不到了,但史籍里唐代《十部伎》流传到日本那一部,还完完整整被保存成为日本雅乐,使研究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