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聪
2012-11-4、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钢琴,是傅聪的终身"情人";音乐,是他灵魂的避难所。早年傅聪前往波兰学习时,父亲傅雷临别赠言说:"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做音乐家,最后才是做钢琴家。"50年后,傅聪正朝着父亲的意愿走来。他的身上,有着中国文人的傲骨和音乐家的悲情。
傅聪,1934年3月10日生于中国上海一个充满艺术气氛和学术精神的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傅雷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艺术理论家和翻译家。三、四岁时的傅聪,已能感受到音乐的强大吸引力,显露出对音乐不寻常的热爱。七岁半开始学习钢琴,拜意大利指挥家、钢琴家梅帕器(Mario Paci)为师。梅帕器是李斯特(Liszt)的再传弟子。傅聪在其门下受教三年。傅聪于1951年再拜苏籍钢琴家勃隆斯丹(Ada Bronstein)夫人为师。
1953年,第四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罗马尼亚举行。经国内选拔,傅聪作为唯一的中国选手参加"联欢节" 的钢琴比赛,获得三等奖。当时他演奏的斯克里亚宾(Scriabin)的《前奏曲》(prelude),曾将苏联选手感动得不禁泪下。
1955年3月,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在华沙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74名选手齐聚波兰首都。傅聪是唯一的中国选手,也是音乐资历最为薄弱的一位选手,经三轮比赛,他以与前两名相近的分数获得第三名,并获《玛祖卡》(Mazurka)演奏优秀奖。这是东方人首次在肖邦(Chopin)比赛中取得的突出成绩。虽为第三,但傅聪的演奏魅力,足以使他成为该届比赛中最引人注目的人物之一。
比赛结束后,傅聪留在波兰学习钢琴,直到1958年底提前毕业。这期间,傅聪曾于1956年8-10月返回中国休假,在北京举行了个人独奏会,在上海与上海交响乐团合作,举行了莫扎特(Mozart)协奏曲音乐会。1958年12月傅聪离开波兰,移居英国伦敦。
在六、七十年代的二十年间,傅聪举行了约2,400场独奏音乐会;与包括梅纽因(Menuhin)、巴伦鲍伊姆(Barenboim)、郑京和(Chung,Kyung-Wha)等在内的许许多多国际著名演奏家合作过;录制了约50张唱片;担任过肖邦国际钢琴比赛、比利时伊丽莎白(Elizabeth)皇太后国际音乐比赛以及挪威、意大利、瑞士、葡萄牙、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比赛的评委;演奏的足迹遍及几乎整个欧洲、美洲、中东、东南亚、日本、大洋洲各地。他以辛勤的劳动赢得了"有分量的巨匠"的评价。时代周刊亦曾誉其为"当今最伟大的中国音乐家"。
1976年,傅聪在中央音乐学院举行了音乐会。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回国演奏、讲学,已经到过北京、上海、西安、成都、昆明等地。主讲过肖邦(Chopin)、莫扎特(Mozart)、德彪西(Debussy)等专题,演奏过这些作曲家的以及舒伯特(Schubert)等人的作品。他还与中央乐团合作,演奏了贝多芬(Beethoven)的协奏曲;与中央音乐学院大学生乐队合作,演奏了莫扎特的协奏曲,并兼任指挥;还专门指导过中央音乐学院附中室内乐小组的训练。他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孜孜不倦的教学态度,博得广大师生及音乐爱好者的赞扬和尊敬。
"不再是《家书》中的小孩"
谈到傅聪,很难回避《傅雷家书》。"我觉得许多人老是问我家书的事,好像我还是个小孩子似的。我已经不再是'家书'中的小孩子喽,老夫望七了!"傅聪说。
当我们还在捧读《傅雷家书》时,傅聪已经渐行渐远,自成一"家"--个性格独特、博学多才、愤世嫉俗的世界闻名的大钢琴家。他的身上,有着鲜明的双重叠影:音乐的傅聪和人文的傅聪。音乐的傅聪,充满着诗情画意和幻想,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琴声中,有一种纯净、质朴以及神幻般的古典美;而作为人文傅聪,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涉猎甚广,他学识渊博,且直言不讳。他的身上,有着矛盾的两重性:叛逆和顺从;细腻和粗犷;正直与宽容;诗情与悲壮。
傅聪说自己从来不读《家书》,因为一读他就无法平静下来。"对父亲,我记忆最深的是他受煎熬的心灵,他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