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燕
2012-11-4、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周小燕,中国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
周小燕1918年8月17日生于湖北武昌。父亲周苍柏早年是中国第一代银行家,革命战争时期与周恩来私交甚笃。早年就读于汉口道生小学和圣玛利亚中学。1935年秋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专修声乐、钢琴。师从外籍教授苏石林学习声乐。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故乡与夏之秋等组织武汉合唱团,常随团表演独唱《长城谣》、《流亡三部曲》等,宣传抗日救国。1938年7月在同样酷爱音乐的父亲鼓励下,周小燕留学法国,踏上了漫漫求学之路。
周小燕先入巴黎音乐师范学校,后入巴黎的俄罗斯音乐学院,在意大利籍声乐教授贝纳尔迪的班上学习近6年,1944——1945年又先后随法国歌唱家佩鲁贾夫人、玛尼夫人钻研法国艺术歌曲和西洋歌剧选曲。1945年在巴黎国立大剧院首次登台,以清唱剧形式演唱了A.N.切列普宁根据中国民间故事所作的歌剧《蚌壳》(后更名为《农夫与仙女》),练就了一副“金嗓子”的周小燕在巴黎舞台“起飞”,一鸣惊人。引起巴黎公众的注意,被誉为“中国之莺”。之后,她主演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歌剧《仙女与农夫》,巡演于伦敦、日内瓦、华沙、柏林,开创了中国歌剧登上世界舞台的先例。翌年与切列普宁、李献敏等应邀到英国伦敦白宫剧场演出。从同年7月起,先后在卢森堡、瑞士等地举行独唱音乐会。1947年5月赴捷克斯洛伐克参加第一届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演唱了《神女》、《红豆词》等中国歌曲,深得各国听众好评,因而被邀在捷克斯洛伐克5个城市和波兰华沙演出。
新中国建立前夕,周小燕从法国归来。周小燕于1947年7月回国,往返演唱于南京、上海、苏州、杭州、武汉等地的剧场和电台,同时还为交通大学等学校的进步学生作义务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教授、上海音乐学院终身教授、系主任、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及上海分会副主席等职。
50-60年代,曾去印度、缅甸、苏联、波兰、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国访问演出。1977及1978年,又先后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美国考察访问。
周小燕擅长演唱法国艺术歌曲和西洋歌剧中的一系列花腔女高音曲目,对中国的创作歌曲、歌剧选曲和民歌的演唱,也独具神韵。她对用嗓、吐字、风格、表情等方面,进行过多年的钻研和艺术实践。她的声音清脆甜润,演唱技巧卓越,充满乐感,特别是她生动细致的表情、清晰流利的吐字和纯熟高超的断音、琵音、颤音、快速走句等技巧处理,博得国内外听众的高度评价。
她50多年来育人无数,门下的学生从六七岁到六七十岁都有,年龄跨度竟达半个世纪。 60年代起,周小燕专事声乐教学。在教学中,她努力追求声、情、腔、字的完美统一,要求声乐真正成为一门完整、感人的表演艺术。她重视基本功训练,并对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和一般文化修养备加关注。在30多年的教学中,周小燕教授培养了大批优秀声乐人才,有的在国内个高等院校任教,有的活跃在国内外歌剧音乐舞台上,另有在国内外各类国际性大赛中夺冠,如廖昌永、张建一、高曼华等。 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曾对周先生的高足廖昌永说过“你有一位伟大的老师”。现在已经80几岁高龄的周小燕,现在每天都在家中给学生上课。上午4节、下午3节课的工作量,对她来说已是超负荷了,而对于那些研究生、本科生来说能听上周小燕的课却是难得的机遇。在她独特教学方式的指导下,或许不久,这里又能诞生让世界瞩目的声乐人才。
除培养出不少声乐人才外,周小燕还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发表了《男高音换声区的训练》、《当代世界声乐发展趋势给我们的启示》等论文,阐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观点。
1988年,为了振兴中国的歌剧事业,70岁的周小燕创办了周小燕歌剧中心,并亲自出任艺术总监。
周小燕女士是享誉国内外的中国著名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大师,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