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萨
2012-11-1、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现在看来,觉得自己那时候真是有点不懂事。”陈萨说,如果自己以后有了孩子,一定跟他们多一点沟通:“其实想来,我到现在都没过青春期,到现在也还是叛逆,还是觉得别人不了解我。”
每一个演奏者都渴望共鸣
为什么一定要人了解?那本来就是不可能。
“难道你不希望有精神上的共鸣?”陈萨反问:“作为一名演奏者,不论你演奏的是什么,很多时候是孤独的,但不代表着她不渴望共鸣。钢琴演奏是什么?就是精神的交流。“
陈萨的“忙”是超乎一般人想象的,一年几百场演奏会,她可以清晰地告诉你9 月8 日的她会在什么地方,可以详尽到小时。
尽管如此,陈萨每天还是会安排出两个小时,静静弹琴。
其实那是练琴,但是陈萨说,钢琴和她已经是一体。每天对钢琴的抚摸,是工作的必须,也是她生活和感情的必须。掐指算来,每年80% 的时间都在工作,这样的状态已经持续了近十年。
而在陈萨的计划里,同样的状态至少还要维持十年。“我期待下次,每次演奏结束,我都会期待下次。”
是陈萨对音乐的偏执?“不是,当你发现台下的人比你更期待下次的时候,你就看见了自己弹奏下去的动力,这是相互作用的。
当你看见你的演奏是有人需要的时候,辛苦就是值得的。“
音乐会后,陈萨时常需要安眠药入睡。
很多人在大幕落下,掌声熄灭的一刻,感到的是深深的孤独和失落,而陈萨,却是会长久地在一种高度兴奋中难以走出:“很难描述那样的一种兴奋,它不是流露在脸上或者情绪上的,反之是让人感觉到疲惫。”音乐会结束后,当陈萨一个人回到住处,会一个人翻来覆去折腾到三四点,无法睡去:“我就到处捣腾东西,打开电脑上网,看电影,就是睡不着,也不想吃东西。”
倒时差、补瞌睡这样对空中飞人们来说是必修的功课,但是在陈萨看来,睡太多觉是“浪费时间”,她不想睡觉,不会强迫自己去睡觉:“我们小时候都听过‘只争朝夕’,觉得很革命,但这确是我现在每天对自己的鞭策。我还年轻,我为什么不去努力,不去拼搏,我为什么要停下来闲置自己的青春?太养尊处优会丧失年轻的色彩。”
倔强的人更忠于自己
“学音乐真的是一条不归路。”面对今天的成就,陈萨可以点头庆幸当初选择的正确,“你肯定不能以某次比赛的名次作为自己的光环或者定位。音乐带给每个人的感受是不同的,我所享受的是它每天带给我和不一样的感觉。我享受在路上的感觉,音乐的追求没有尽头,它能保证我一直在路上。”
因为如此,陈萨在领奖台上,从来没有狂喜,也从来感受不到丢掉名次的悲伤:“从小就如此,我自己清楚这一路走来的付出,任何奖励对于我来说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既然不是凭空得来,就不会狂喜。”
至于“悲伤”,很多人会提及的就是陈萨数次在大赛上的失手——尽管她在国际钢琴界的口碑从来不输给同龄人,但总是与大赛的第一名失之交臂。直到今天,还有很多人在介绍她的时候习惯称之为“李云迪的师姐”,原因是她在2000年肖邦国际钢琴比赛上输给了李云迪,而“师弟”在那一次比赛后迅速走红。对此,陈萨已经淡然:“都懒得去说了,舆论上总是要有点说的,那就说好了。其实现在换个思维想,大家总是拿我们三个(陈萨、郎朗、李云迪)出来比,说明我们还是比较优秀的,也是种褒奖吧。至于谁更优秀,就不会去关心它了。该做什么做什么吧。”
还让陈萨淡然的,是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