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傅聪的讲课录__萧邦《二十四首前奏曲》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练习萧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是件很艰巨的工作。这是萧邦非常重要,非常伟大的作品。大家肯定听过很多人弹这部作品的唱片,肯定会受影响。这儿我要讲一个原则——黄宾虹,中国近代最伟大的山水画家,也是有名的画论家。他有几句非常重要的话,他说:“师古人,师造化,可是师古人不若师造化。”师古人,听唱片就是师古人。前辈人有很多经验,很多智慧,可以使我们了解很多,可是重要的是“师造化”。我们演奏家的造化是什么呢?就是作者原来的作品。譬如刚才弹的《第二十四首前奏曲》,作家写的是moderato[中速],而且一个小节里头不是两拍,是四拍。我知道科尔托弹的那套唱片,也是我最喜欢的一套唱片,但其中有些东西绝对违背了作曲家的原意。譬如这一首,科尔托弹的很快,变成了presto[急板]-,不是一小节四拍,而是两拍。这只是举个例子。我是最喜欢科尔托的,也受了科尔托很多影响,我也非常佩服他很深刻的理解。可是假如学生弹给我听的时候,只是模仿科尔托,没有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往往把有些科尔托不对的地方也照学过来,我就很生气。我最不愿意听人家说:“科尔托就是这样弹的!”要我说,你应该认真看看谱子,乐谱是怎样写的!没有人能说服我,除了造化本身。我就是要开宗明义的说这个原则。一会还会有很多具体的例子——科尔托理解的那些是出类拔萃的:有些是不完全符合原作者意思的:还有些科尔托讲解分析的非常深刻,很有意思,可是他的演奏违背了自己的分析。当然,我要指出科尔托很多了不起的地方。
       只有两个小时,恐怕没办法具体讲解每一首前奏曲,我只能从头到尾分析一下这部作品。基本上,对你们来讲,我就是古人,没有作古的古人。别忘记,我讲的只是我的见解,我对这部作品的分析。其实每个人还得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就是黄宾虹说的“师古人不若师造化”的问题。一切艺术都要经过个人看到的那个才是艺术,否则就是抽象的东西,不称其为艺术。我今天只是想办法解释为什么我看到的那个造化,那里的山和水,会是那样。别人看的时候也许会看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我只是举些例子说明我尝试着怎么样去看些造化。你们每个人都要自己去寻找自己的造化,可是一定要是造化,古人只是一个参考,我说的也只是一个参考。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这《二十四首前奏曲》在萧邦的作品中是独一无二的。假如说萧邦的所有作品都要没有了,要我选一个作品留下,我就选这《二十四首前奏曲》。这是萧邦空前绝后的作品。萧邦的作品有些有一定程度的沙龙,或者有些不是最深刻的东西;而《二十四首前奏曲》是最深刻的,把一切不必要的都去掉了,只剩下最根本的必不可少的。我曾经看过《二十四首前奏曲》的手稿,保存的很好很完整。看萧邦手稿就像和他谈话一样,美极了!这部作品就像浮士德下地狱,整部作品包罗万象,别的作品都没有这部作品那么悲哀,又那么欢乐!萧邦本人就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我们研究《红楼梦》有红学,研究萧邦也有萧学,我觉的更应该有有研究萧邦前奏曲学,我研究了四十多年,现在还在研究,真是一门大学问,其中包含了极苦与极乐!
       萧邦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二十年前我弹过,也录了唱片,但并不满意。过去一直不敢碰这部作品,二十年前才大着胆子去学,还是不行。五年前我六十岁了,想到作为一个钢琴家的使命,也想到许多有志之士都说要在见马克思之前应如何如何,要做一番事业。我也希望能在见萧邦之前,不能让他失望,便决心下一番工夫征服这部作品,于是听了听十五年前的唱片,吓了一跳,发现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差,不知当年是怎么练出来的!当然经过十多年的磨练,我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加深了,虽然手指没有当年那么灵活,然而境界却大不一样。
       萧邦的这部作品,大部分是在马略卡岛上写的,有一些以前就在酝酿,后来从马略卡岛回来才完成的作品。我要说一下这部作品的背景,萧邦的乐曲里,这也是很特殊的作品。他去那个岛本来是想去养病,以为那里是阳光普照的地方。可是偏偏他去的时候,天天雷雨交加,没有一天的太阳,而且当地人对萧邦非常反感,说他是肺病鬼,那时候的肺病就好比现在的艾滋病,人人见了都害怕,像躲瘟疫一样全马到的人,没有一个人对他友好。当时他又住在修道院里,见到的都是穿黑衣服的神甫。总而言之,他在岛上的整个感觉是:寒冷;恐怖;凄凉;黑暗;雷雨交加;当然,这个岛是很美的地方,有大海,偶尔也有阳光,色彩很丰富。总之,萧邦在马略卡岛,比任何时候都感受到生与死,对死亡的感觉特别敏锐。整个《二十四首前奏曲》,可以说是萧邦的最不波兰,最宇宙性的作品。他所感受到的整个生命最根本的东西,在音乐里面表现出来的不光是他对死亡和生命的思考,而且他甚至感受到了宇宙的恐怖。虽然是二十四个小东西,事实上是个万花筒,在这个万花筒里可以看到整个生命的一切神秘。还有这部作品是大调和小调间隔而来,基本上是大调和小调,好像有两条线,一条是黑线,一条是白线;所有的大调都快乐,所有的小调都悲哀。可是所有的快乐里面又有层次不同的快乐,而且这些快乐是在不断发展;同时所有的悲哀里面又有层次不同的悲哀,悲哀也是在不断的发展,可以看到一条线,怎样一直发展到最后的那个b小调。中间有一首前奏曲,就是有名的“雨点”,即第十五首,那是惟一的一首既有大调又有小调的饿前奏娶,两头是大调,中间是小调。这第十五首是整部作品的转折点。
      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集》是音乐家的《圣经.旧约》,巴赫的《前奏曲》是C大调,c小调,半音递增上去的;萧邦不一样,他的《前奏曲》是由相关的大调和小调组成,几乎用上了所有的调号,感觉完全不一样,更有一种心理的因素,作品更为浓缩。
  • 钢琴教程
  • 本类人气排行:
    如何为民族调式的六声、七
    1、 首先介绍民族六声调式

    连奏双音的弹奏要领是什么

    同音换指的三种弹法

    五声性调式歌曲的钢琴即兴
    五声性调式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nbs

    给网友的一封信(关于悲怆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