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月光》奏鸣曲的背景及注意事项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升c小调第十四钢琴奏鸣曲(月光)Op.27—2
德国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创作的乐曲。
这首钢琴奏鸣曲之所以被称为“月光”,是由于德国诗人路德维希·莱尔什塔勃(1799~1860)把此曲第一乐章比作“犹如在瑞士琉森湖月光闪耀的湖面上荡漾的小舟一样”而来的。“月光”这个名称使这首钢琴奏鸣曲成为满天下家喻户晓的名曲。
此曲贝多芬写于1801年,是题献给他的第一个恋人朱丽叶·琪察尔蒂的。贝多芬与朱丽叶于是年在布伦斯维克家相识,朱丽叶年方15岁既在维也纳成为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对这位魅力十足的少女非常倾心。1801年11月16日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贝多芬写到:“我这一次的变化是因为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小女孩而起。她爱着我,我也非常爱她。两年来头一次幸福降临在我身上了,我心理产生了结婚后一定会很幸福的感觉,这可以说是平生的第一次。只是很遗憾,我们的身份不同。”也许就是因为这一身份的差异,恋爱并没有成功。当贝多芬遭到恋爱失败并患了耳病后,在他的作品里反映了痛苦失望的心情。
这首曲子正是他“幻想维持得不久,痛苦和悲愤已经多于爱情”(罗曼·罗兰语)心境的反映。
贝多芬将这首乐曲标为“幻想曲的奏鸣曲”。它自由、即兴的性质突出地表现在结构上。全曲共3个乐章,打破了传统奏鸣套曲各乐章的排列次序。
第一乐章,持续的慢板(Adagiosostenuto),升c小调,2/2拍,三部曲式。情感的表现极其丰富,有冥想的柔情,悲伤的吟咏,也有克制着的冲动和阴暗的预感。虽然伴奏、主题和力度的变化不大,但仍通过和声、音区和节奏的变化,细腻地表现了作者心弦的波动。钢琴教学|时尚休闲Zi,RP&jzm
乐曲一开始由不断流出的三连音画出无边的幻想。4小节之后,第一主题淡淡地出现。接着在B大调出现另一个新的主题。
中间部由第一主题开始,三连音曲折有致的走向高音区,呈现急噪不安的情绪。随后,主题平静地再现而进入第三段。前面的B大调旋律以升c小调再现,然后以低音继续奏出基础机动的尾奏,慢慢消失而曲终。
第二乐章,小快板(Allegretto),降D大调,3/4拍,复三部曲式。6
李斯特形容这个乐章为“两个深渊之间的一朵花”,与第一乐章迥然不同的轻快的表情和紧张的气氛调和得极为优美,同时与两边的乐章衔接得也非常完美。
第一段是连续与断奏呼应的主题开始。然后再以变奏加以重复,中部也在降D大调。最后再现第一段。这个乐章好像是瞬间留下的温存的微笑。
第三乐章,激动的急板(Pesto agitato),升c小调,4/4拍,奏鸣曲式。虽然在音调上与前乐章有紧密联系,但表达的感情则完全不同。第一主题是热情不可遏制的沸腾和爆发,犹如激烈的狂怒,又好像是连连的跺脚声。第二主题像是从心底里发出来的申诉。结束部中连续八分音符斩钉截铁般的节奏,表现了热情的冲动和坚强的意志。
经过短短的展开部后,内心的激动表现的更为强烈,在尾声中,沸腾的热情达到顶点时,突然沉寂下来,但汹涌澎湃的心情并没有就此平静,而是在作最后的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