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文化4:印度音乐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近代印度(1757~1947)
当殖民掠夺在资本主义破晓中出现的时候,印度的中世纪史尚未终结。从英国东印度公司的成立(1600)起到它在印度占有统治权时(1757),有一段早期殖民掠夺史。英国的占领直到20世纪甘地的和平扺抗运动, 1947年走上了独立才终止.
现代印度(1947~ )
1947年印度独立是印度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从此印度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政治1947年8月15日英国向印度移交政权后,印度取得了独立的自治领地位,但仍以英王为国家元首,英王以驻印总督为代表。 1949年11月26日印度制宪会议正式通过印度共和国宪法,以总统为国家元首。 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国成立,但仍留在英联邦内。印度共和国政府先后由J.尼赫鲁(1947.8.15~1964.5.27)﹑GL南达(1964.5.27~1964.6.9;1966.1.11~1966.1.24,两次代总理)﹑LB夏斯特里(1964.6.9~1966.1.11)﹑I.甘地(1966.1.24~1977.3.24;1980.1.14~1984.10.31)﹑M.德赛(1977.3.24~1979.6.28)﹑C.辛格( 1979.6.28~1980.1.14)﹑R.甘地(1984.10.31~1989.11)担任总理。
宗教
宗教对印度社会有深刻的影响。印度教﹑佛教﹑耆那教和锡克教都起源于此。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信徒占全国人口80%以上。佛教和耆那教13世纪前流行于印度,后衰落。目前耆那教仅在古吉拉特邦和拉贾斯坦邦有少量信徒。佛教则仅在东北部有少量流行。锡克教流行于旁遮普邦﹑哈里亚那邦和德里。伊斯兰教信徒居全国第二位(占人口11%),主要流行于查谟和克什米尔地区,以及阿萨姆﹑西孟加拉﹑喀拉拉和比哈尔等邦。基督教(占人口的3%)流行于那加兰邦和米佐拉姆中央直辖区。还有少数人信奉犹太教和琐罗亚斯德教(即波斯教)。
种姓制度
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尚存在着等级森严的种姓制度(梵语为瓦尔纳)。印度的种姓制度由来已久,在雅利安人最早的宗教典籍《梨俱吠陀》中,就出现了4个最初的种姓,即婆罗门(僧侣)﹑刹帝利(贵族和武士)﹑吠舍(平民)﹑首陀罗(奴隶)4个等级。以后又演变为三大等级,即大体由原来的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所组成的高级种姓;由原首陀罗组成的低等种姓;第三等级是一些没有种姓身份的“贱民”,社会地位最低,即所谓不可接触者,为数竟近1亿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1/7。种姓制度的实质是阶级压迫。种姓之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悬殊,经常引起冲突。目前在城市和较发达地区,种姓间的隔阂有所消除,但农村中仍有很大影响。
印度音乐
印度音乐的起源是隐藏在音乐创作者美丽的神话之中。印度人认为印度音乐是由湿婆神「Shiva」所创造的。在印度,对于古代音乐之权威者中,最伟大的人物,即使在今日的印度仍然受到音乐家们尊敬崇拜的,应该是13世纪初的莎兰咖提瓦(Sharangadeva)这位圣者。之后由于伊斯兰教入侵北方,逐间影响南北音乐风格的区别,而北方信伊斯兰教的国王阿克巴(1542-1605 AD)则是一个非常喜爱音乐的君主。因此,在他治理期间,其宫廷乐师Tan Sen开创了北印度音乐之先河,印度音乐的raga(拉格)受到他的影响,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印度的室内乐,亦从阿克巴大帝即位之后,与印度寺院的音乐、戏剧等,一并获得了很好的发展。
印度音乐要素中,拍子占有极为重要地位。印度人对于拍子相当重视,这是来自于他们自古以来的作诗法和诗的韵律之观念。因为在印度,无论是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