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红遍中国的艺术精品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应该说,就文学结构而言,《白毛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大胆的浪漫主义手法完美和谐地融为一体的典范之作。剧作由前半部分的现实主义向后半部分的浪漫主义的过渡,即见作者的集体智慧,也反映了《白毛女》在加工修改过程中的发展趋向和基本色调。
此剧采用北方民间音乐的曲调,吸收戏曲音乐,借鉴西欧歌剧的创作经验,是在新秧歌运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中国民族新歌剧的奠基石。作者用河北民歌《青阳传》的欢快曲调所谱写的“北风吹,雪花飘”来表现喜儿的天真和期待;用深沉、低昂的山西民歌《拣麦根》的曲调塑造杨白劳的朴实劳苦的农民形象;用河北民歌《小白菜》来表现喜儿在黄家受黄母压迫时的压抑情绪;用高亢激越的山西梆子突现喜儿的不屈和渴望复仇的心情等等这些艺术处理都是在民间音乐的土壤上生出的永恒旋律。
该剧在表演上的突出特点是借鉴了古典戏曲的歌唱、吟诵、道白三者结合的传统。人物出场通过歌唱作自我介绍,不少地方也用独白叙述事件过程,人物对话采用话剧的表现方法。
此剧在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摄制成故事影片。水华、王滨、杨润身改编,田华、李百万、陈强等主演。影片在1957年被文化部评为优秀影片一等奖;1951年在第六届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荣获特别荣誉奖。
影片根据延安鲁迅文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丁毅执笔的同名歌剧改编。影片采用了中国古典白话小说的结构方法,打破舞台剧的时空局限,以喜儿的命运为中心主线纽结人物关系,展开悲欢离合、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影片在出色地运用了电影独特的表现手法的同时,大量使用了原歌剧中优美动人的民歌插曲。其中的《北风吹》唱段在中国家喻户晓,至今仍然传唱不衰。扮演喜儿的田华则因为《白毛女》的巨大成功迅速成为新中国电影中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此剧的京剧版创作于1958年,由马少波、范钧宏改编,中国京剧院演出,李少春、杜近芳、叶盛兰、李金泉、袁世海等主演。该剧是最早尝试用京剧的“唱、做、念、打”来表现现代题材的剧目之一,取得了诸多导向性的突破。李少春饰演的杨白劳,穿现代装,粘胡子,说韵白,唱[二黄],翻吊毛,摔僵尸,但并不生硬别扭。杜近芳饰演的喜儿,说的是京白,唱的是[西皮]、[二黄]、[高拨子],以情设腔,声情并茂,滑步、蹉步和鹞子翻身等程式技巧的灵活运用,都很自然,恰当地表现了人物的感情。
燕鸣京剧团另有演出本,演出略早于中国京剧院,主演是赵燕侠。四大须生之一的奚啸伯也曾排演过此剧。
芭蕾舞《白毛女》是上海舞蹈学校于1965年推出的民族舞剧的经典剧目,“文革”中被确定为8部革命样板戏之一。艺术指导黄佐临,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玳辉、林秧秧等,主演是蔡国英(茅惠芳)、顾峡美(石钟琴)、凌桂明、董锡麟。它保留了原作中的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成功地浓缩了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深受人民群众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