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中国舞剧 繁荣初呈(4)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上接《中国舞剧 繁荣初呈(3)》)


四、英雄主义的诗篇《红色娘子军》与《白毛女》


  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的问世,在中国芭蕾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们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自20世纪以来,芭蕾在中国从无到有,从搬演国外的剧目到开始有了自己的保留剧目,并将从此以其独特的身姿跻身世界芭蕾艺术之林。

  早在民族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和《白毛女》诞生以前,北京舞蹈学校就先后聘请了伊莉娜、列舍维奇、鲁缅采娃、谢列勃列尼柯夫、查普林、古雪夫等一批前苏联芭蕾大师来校执教。在前苏联艺术家的帮助下,中国逐渐形成完整的芭蕾艺术教育体系。1957年北京舞蹈学校正式开设了芭蕾舞专业。同时,在前苏联专家的具体指导下,我们还排演出了世界古典芭蕾名剧《关不住的女儿》、《天鹅湖》、《海侠》、《吉赛尔》等。这些艺术实践既锻炼了专业演员和编导队伍,又培养了普通的芭蕾舞观众,使芭蕾这个在欧洲宫廷里诞生的艺术形式为更多的中国人所了解所喜爱。1960年上海舞蹈学校成立,中国有了除北京之外的第二个芭蕾舞教育基地。60年代初,从前苏联学成回国的蒋祖慧、王锡贤分别执导排练出了芭蕾舞剧《西班牙的女儿》、《泪泉》和《巴黎圣母院》。它表明中国人已经具备驾驭大型舞剧的能力。经过了以上一步步扎实的学习与实践之后,中国的芭蕾舞终于迎来了它在创作上的第一颗硕果。

  舞剧《红色娘子军》是根据同名电影改编的一部充满英雄主义激情的戏剧芭蕾,1964年由中央歌剧院芭蕾舞团在北京首演。编导: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作曲:吴祖强、杜鸣心等。主演:白淑湘、薛箐华、刘庆棠等。全剧分四幕六场,以吴琼花从一个死里逃生的奴隶成长为一名革命战士的人生历程为纵线,讲述了中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一群女战士在海南岛的革命斗争和生活。其中塑造了具有坚强意志和火一样性格的革命战士吴琼花,机智冷静富有战斗经验的娘子军连党代表洪长青,以及阴险狡诈的恶霸地主南霸天等形象鲜明、性格典型的舞剧人物。全剧紧紧围绕娘子军战士的操练生活和革命战斗,情节迭宕起伏,气氛紧张炽烈,场面恢宏壮美。尤其身着戎装、打着绑腿、荷枪持刀的女战士群像,在世界芭蕾舞台上都是独树一帜的女性形象。


舞剧《红色娘子军》

  如何运用芭蕾的形式来表现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与生活,《红色娘子军》的编导们做了许多成功的尝试和创新。在舞蹈语汇上,大量吸收中国古典舞的动作技巧和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形式,并力图把它们统一在芭蕾的动作风格之中。如第一场琼花独舞中一组“小蹦子”、“点地翻身”等急促有力而又重心偏低的中国古典舞技巧的运用,对勾勒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在气质都是不可多得的妙笔。第二场的五青年“钱铃双刀舞”,第三场的“黎族少女舞”,也是运用民间舞形式的较好范例。另外,作为军事题材的创作,编导们不仅采用了传统戏曲中的对打技巧,还慧眼独具地汲取了现实生活中的基本操练动作,并加以夸张和变形发展出了如“射击舞”、“投掷舞”、“劈刺舞”、“大刀舞”、“队列舞”等表现军旅生活的著名舞段。在艺术手法和舞台的综合性表现方面,也有不少颇为精彩的笔墨。如第一场中鞭打琼花的处理:先造声势然后把琼花拉下场去,通过场外皮鞭抽打的声音效果和场上群众用体态表露出的深深同情与愤怒来渲染。这也是将传统戏曲的惯用手法加以灵活运用的成功例子。又如第六场,洪长青大义凛然慷慨赴死前的一段舞蹈。在众匪徒刀枪紧逼围成的半圆中,洪长青开放的空间调度,奔腾向上的跳跃和大线条的舞姿造型,与众匪弯曲、低矮的体态和局促、猥琐的动作之间,形成舞台空间、动作色彩和动作质感上的大对比与大反差,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未完待续

  • 音乐常识
  • 本类人气排行:
    简谱乐理入门
    音名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便于称呼。

    简谱基础知识
    简谱基础知识  一般来说,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
       

    希特勒独爱瓦格纳的音乐
       

    新民族主义音乐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