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狂》
2012-4-11、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琴曲介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频繁的时期。由于长期的封建割据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使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受到特别的影响。士族阶层的兴起与政治的黑暗统治,曾任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的阮籍,因为崇奉老庄之学,为躲避黑暗的政治,在政治上则采取谨慎避祸的态度。与嵇康、刘伶等七人为友,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
阮籍(210~263),字嗣宗。陈留尉氏(今属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儿子。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诗人、作家、思想家、音乐家、隐士。
在司马氏集团的统治下,天下又是之士往往都惶惶不得终日。在这种时代的大环境下,阮籍不断地在矛盾之中挣扎,一方面,极力地反对与司马氏集团的合作;另一方面,又惶恐于其强大的权势。故又曾任司马氏的步兵校尉,这体现出了阮籍内心的矛盾挣扎。
在这种矛盾的心理之下,阮籍采用了一种消极反抗手段,整日酗酒。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对世事的不满,来忘记现实对自己的牵绊。最终在这期间创作了《酒狂》这首我国著名的琴曲,用以描绘自己混沌的情态,泄发内心积郁的不平之气。通过《酒狂》这首曲子,我们便能比较深刻地了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阶层真实的精神状态和对时政黑暗的不满,并在努力地寻求洁身自保所体现出的彷徨。
明代朱权在《神奇秘谱》中记载了这首传世名曲,并解题说:“籍叹道之不行,与时不合,故忘世虑于形骸之外托兴于酗酒,以乐终身之志。”由此可见,阮籍的醉酒佯狂是反对当时腐朽黑暗统治的一种斗争手段。明代杨抡在《太古遗音》中写道:“时士大夫若言行稍危,往往罹奇祸”。所以可见,阮籍采取“镇日酩酊”其实是为了在当时的社会中洁身自保的一种手段。
曲风特点:
《酒狂》这首曲子虽然形式短小,看似简单。但其寓意却十分的深刻。由于我国古代记谱法对节奏没有记录,所以流传到后世的《酒狂》出现了多种版本。我国著名的古琴家姚丙炎先生以《神奇秘谱》的《酒狂》谱为蓝本,又参照《西麓堂琴统》谱整理打谱,他确定这首乐曲是重音在第二拍的三拍子,在对此曲进行打谱的时候,把乐曲处理成在古琴乐曲中罕见的三拍子。通过这样的处理使《酒狂》这首曲子更具有特色,第二拍子出现的重音或在弱音上形成的切分节奏,使整首曲子的不稳定性更加的明显。
《酒狂》主要的主题特点为将调式的主音和属音等稳定音作为每拍首尾的支点,中间大量的采用了大跳音程,配合以切分节奏,造成轻重颠倒的节奏效果,将一个醉酒者步履蹒跚,一颠一倒的效果。这种曲调特色一直贯穿全曲,便形成了《酒狂》最显著的音乐特色。
在每一个乐句之中,《酒狂》几乎都采用了我过传统音乐之中“叠音”的手法,这种叠音的效果恰到好处的制造出了这种步履蹒跚、一跌一撞的音乐形象。从表面上看似阮籍是在形象的描述一个醉酒者的特征,但如果我们深一层地配合着当时的时代环境来解读,便不难发现,这其实是阮籍以及当时说有士大夫阶层的共同心理特征。乐曲由五个段落和一个尾声组成,形成一个“变奏曲体”。
《酒狂》全曲都没有一个清晰明确的角色对象,整首曲子都一直处于一种混沌的状态之中,以这种混沌的、模糊的形象效果,仿佛表达出作者眼中的现实世界正是如同音乐中的这样,轻重颠倒,混沌模糊。在全曲的尾声处,音乐使用了古琴演奏手法中“长锁”的技法,反复持续的反复同一个音,如同心中所有的惆怅与愤慨都随着一口长叹渐渐地发泄出来,此时的音乐趋渐于平稳,不再有之前的那种摇摆不定的,节奏轻重颠倒的效果。
这首曲子全曲采用了F宫调的调式,全曲多处采用我国传统文学、音乐中常常采用的“叠字、叠音”的手法。在节奏上,《酒狂》采用了我国传统音乐中罕见的三拍子节奏,体现出了醉酒后的蹒跚形象。
对琴曲《酒狂》的回顾与思考
琴曲《酒狂》创作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琴作品中难得的珍品,其本身所具有的音乐价值,我们不言而喻;其曲中所反映出的历史价值,对我们后世研究、考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环境,提供了丰富且有力的历史佐证,使我们能更深刻地了解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司马氏集团的黑暗统治,以及当时的那些文人士大夫阶层所共同存在的思想特征。
同时,《酒狂》在后世的打谱过程之中出现了有四拍子和三拍子的两种版本,这不禁引起我们对古代记谱法的关注与反思,我国古代记谱在节奏方面遗漏,使我国传统音乐更加的符合了我国音乐“随心所欲,不逾矩”的特点,但这种遗漏又使我国传统音乐在流传的过程之中发生了多种多样的变化。在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下,现在对《酒狂》的节奏,绝大部分的人也都比较的倾向于三拍子的节奏特点,因为这样更能比较准确的还原出作者最初的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