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顿第45号交响曲《告别》
2012-10-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编者按:作为西方古典音乐的爱好者,我对海顿略知一二。认真听海顿,是知道我最喜欢的莫扎特也尊敬地称他为“海顿爸爸”的时候。海顿是与巴赫齐名的“交响乐之父”。正如今天每个学钢琴的孩子必须从巴赫的练习曲学起一样,听交响乐,写交响乐的人,也必须懂得海顿所创建的交响乐器组合的一般规律。巴赫发明了双手拇指都参与的科学的钢琴演奏法,而海顿,不仅完善了“奏鸣曲”这一作曲方式,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管弦乐用的奏鸣曲”,即交响乐。今天,海顿去世近二百年,全世界的听众通过口头、媒体、CD,在家、在音乐厅,谈及或听着交响乐时,已经证明我们无法和海顿告别了。
可恰恰又是海顿有一首很出名的交响乐就叫《告别交响曲》。
海顿的第四十五交响曲《告别》创作于1772年,是海顿最富想象力和激情的作品之一。《告别交响曲》并不是一部伤感的作品,而是有着幽默的情趣,标题“告别”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海顿的雇主尼古劳斯亲王非常迷恋他在埃斯特黑扎城堡的宏伟宫殿和美丽花园,每年都要带乐师们去那里驻留。1772年,尼古劳斯亲王停留的时间比往年更长,乐师们越来越无法忍受,便向海顿求援;于是海顿就创作了这部《告别交响曲》,并在末乐章中暗示亲王尽早返回维也纳。在这个末乐章结尾的柔板处,乐器一个一个退出演奏,最后只剩下两把小提琴将乐曲引向尽头。在第一次为亲王演出时,在演奏这段柔板的同时,乐师们一个接一个分别演奏完自己的声部,吹熄谱架上的蜡烛,然后离开,最后只剩下包括海顿在内的两个小提琴演奏者,当他们也要离去时,亲王似乎感觉到这种暗示,次日,亲王返回了维也纳。
第一乐章采用的是奏鸣曲的形式。乐曲一开始便毫不犹豫的直接进入第一主题,除打击乐器外几乎所有的弦乐器都同时出现,几个声部层次清楚并使用了大量的修饰音,节奏明快而急促,主体音乐在强弱的不断变化中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如潮水一般不断涌来,营造出激动人心、高亢华丽的气氛——而我却听到了某种不安。然后音乐突然陡转,一段很短的间奏出现,宁静柔美、优雅深情,烘托出无限的沉思或是眷恋——也为第二乐章打下了伏笔。再次高调出现的主题变奏突然打破了这份宁静,强烈的对比让人猛然惊醒,这一段变化充分体现了海顿丰富想象力。
海顿
第二乐章采用的还是奏鸣曲形式。宁静哀伤的主题开始出现,音乐开始时节奏舒缓,平静深情。而大量弦乐器的不断交替出现渐渐将音乐带向无尽的思念与忧伤,随着大提琴的出现,气氛越来越凝重,哀伤的情绪不断弥漫。而临近尾声时,极短的一段相对明朗——让人感觉好像又充满了希望。
第三乐章采用的是小步舞曲形式。这也是海顿非常完美的一部小步舞曲。相对前两个乐章第三乐章比较简洁清新,没有强烈的对比,轻盈曼妙。这也反映了海顿乐观向上、敦厚优雅的性格。整段音乐通过力度强弱的交替变化营造出唯美和谐的意境,让人感到平静深情,仿佛得到了某种籍慰。
第四乐章采用的还是奏鸣曲形式。音乐好像一下又回到了第一乐章,大量的弦乐器蓬勃而出,节奏快速,对比强烈,而且情绪越来越激动,如疾风暴雨般呼啸而来,表达出强烈的矛盾与不安,尤其大提琴的不断介入将这一情绪不断深化。而此时突然峰回路转,一段著名的柔版飘然而至。起初时音乐是那么庄严肃穆,法国号的一段独奏使那无限的眷恋与哀伤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眼前,像是在与你凄然告别,然后黯然离场。而之后小提琴与低音提琴之间的协奏听起来更像是抽泣、呜咽——催人泪下。紧接着双簧管、大管、低音提琴……一一退场,最后只剩下两把小提琴在悲哀地倾诉中渐渐消失,舞台终于变得一片寂静,气氛非常凄凉。这就是海顿的悲情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