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鸣乐器(二)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构造与性质
除自由气鸣乐器外,本类中多数乐器系由某种结构的吹嘴和主要为管状的共鸣体结合组成。管体上一般有某种变动音高装置;有些管的末端呈喇叭口形吹嘴、管体和喇叭口3部分的结构及其配合关系,对乐器的音色、音量、音高均有重要作用。
唢呐
①管形。有圆柱形(笛、箫、单簧管、小号、长号等)、抹顶圆锥形(双簧管、唢呐、萨克斯管、短号、圆号等)、倒圆锥形(如上粗下细的竖笛管)和罐形(埙)。实际上许多乐器是由不同管形组成的。如小号大部分为圆柱形,而两端呈圆锥形部分约占全长1/4~1/3;长笛笛头一节的中段,一般又略粗于两端。圆柱管音色较壮丽嘹亮;圆锥管音色较柔和圆润。前者产生平面波,具有闭管性质,如单簧管;后者为球面波,具开管性质,如双簧管。
②开管与闭管。两端均开放的为开管,如笛、箫等;仅一端开放的为闭管,如单簧管等。被围于管内的空气柱受激振动,与弦振动相似,均为驻波,所不同的是弦为横波,空气柱为纵波。管中驻波是一薄层空气往复依次推动一层层空气分子的“运动”的传播(非物质的传播)。声音并非直接来自驻波运动,而是一层层空气分子往复运动形成周期性的空气疏密,在管的开放端形成周期性压力差,耦合自由空气成为声源。开管两端的空气密度变化最大,振动剧烈,形成波腹;中间密度不变,处于静止状态,形成波节。因此,开管基音的波长为管长的1倍(L=2AB);闭管的开放端为波腹,封闭的空气不振动,形成波节,故其基音波长为管长的3倍(L=4AB)。波长与频率成反比。如图:相同长度开管的基音比闭管的高八度。乐器上常用“英尺数”表示音高,即以c音开管约长8英尺(见管风琴)为基数。与弦振动相似,空气柱不仅全长并且分段振动(全长的1/2、1/3、1/4、1/5等),由此产生谐音。开管似弦,产生全序列谐音,由于管两端均为波腹才产生奇次和偶次谐音,故一端封闭的管只产生奇次谐音或分音(亦即偶次泛音)。两种管的谐音序列组成不同,故音色有差异。实际振动的空气柱和管长并不相等,因为弹性空气分子运动并非正好在管口处发生反射,由于运动的惯性,反射波将在管口外某一点返回,管越粗则超越点越远。计算上称为“管口校正”。
③全管乐器与半管乐器。前者膛径与管长比相对较粗,能产生全管长度空气柱振动,可发全管基音(筒音),也称有基音乐器,如多数木管乐器和大号等粗径铜管乐器;后者管径相对较细,只能产生半管以上空气柱振动而发高八度以上的超吹泛音,也称无基音乐器,如小号、长号、圆号等(运用现代吹奏技巧也能在小号等乐器上吹出基音)。
④膛径。因膛径不同,音色有差别。膛细高次谐音较强,膛粗低次谐音显发。如同为圆锥管及调号、音域均同的上低音号和尤风宁号,差别仅在于后者管膛略粗,音色较前者宽厚柔润,尤其低音较好。名厂的同种小号等乐器,常备有多种膛径的品种供选择。
⑤变换音高。一支无任何变音高装置的管乐器,除发基音外,利用吹气和嘴唇控制,可“超吹”出基音以上一系列泛音。如基音c以上的c1g1c2e2g2峼c3……;这些音称“自然音”。超吹法普遍用于古今各种管乐器上,并结合变音高装置用于现代管乐器上。管乐器上的变音高装置有:在管壁上开指孔或键孔,主要用于吹孔、哨嘴和簧管类,早期也曾用于号类;伸缩滑管,现在只用于长号上,早期曾用于小号上;阀键附管,有直立式(或升降式)和回旋式两种,普遍用于现代号类。此外,在有些历史性乐器上,曾用过一些其他变音高装置和方法。如接管圆号,吹奏中借换插上不同长度的接管改变音高;捂手圆号,吹奏中将右手以一定姿式捂入喇叭口,可降低半音至全音,这种方法现仍用于圆号,起调节音准、弱音和改变音色作用。这两种也曾用于早期的小号上。
喇叭口
号类和多数簧管乐器管体末端的喇叭口,其形状和大小不同对音色、音量有明显影响。如较大的喇叭口适于音色柔和的圆号;较小的适于音色明亮的小号;英国管的球形口有助于发出带有鼻音的、适于表现田园风光的音色。
材料
古今制作管乐器的材种繁多,如石、土、陶、肢骨、兽角、象牙、海螺、皮革、树皮、竹、木、芦苇、芦竹、金、银、铜等金属以及多种塑料。现代木管乐器主要用木、铜、银合金、硬橡胶和其他塑料;铜管乐器用铜,部分零件用玻璃纤维等。材料与质地对乐器音质有一定影响。如铜制的木管乐器萨克斯管兼有铜管乐器色彩;铜喇叭口的中国唢呐比其他木质喇叭口的唢呐发音响亮。不同材料若壁厚适宜,发音无明显差异。如硬质木管和金属管的长笛之间,音质并无显著差别。材质软,或虽硬而壁过薄,均会导致管体本身振动增强而波及空气柱谐音,管壁的吸收和阻尼也过大,致使音色以至音准、音量变坏。过厚音质也呆板。管内壁不光洁或潮湿,空气运动与内壁之间粘滞摩擦增大,也影响音准和音质。
主要管乐器的发声方式,可归纳为边棱音和簧振动两种。
边棱音
当气流以一定的角度冲撞在吹孔对面的锐棱上,即被分隔为两股交替分裂的旋涡,沿着边棱滑动和周期性地散开,形成空气层脉动,这个声源带称为边棱音。脉动的空气层犹如“空气簧”,激励管内空气柱振动,同时也受空气柱振动的影响。在相互影响中,呈现一种“谁强、谁弱、谁制约谁”的现象。在此,空气柱振动强于柔软的“空气簧”,以致前者在较大程度上对后者起调制作用,将其频率强加于后者。这类乐器的声音,实际由这两个声源混成,而我们所听到的,主要是管出口端辐射的声音,其音高源自空气柱振动。边棱音频率常比空气柱高1~10倍,但在密切的耦合中有被拉低的倾向。这里,“超吹”有赖于边棱音的升高,即当气流增强,使边棱音频率接近管的第一或第二泛音时,能量即集中到该泛音上,由此产生“超吹”效应。在这类乐器上,吹孔的形状和大小、吹奏者改变唇口形状、射流粗细、唇与孔的距离及角度等,均会使边棱激励和空气柱振动的耦合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音色、音量或音高。这些特性常被用于吹奏技巧上,以产生种种效果。在有固定气道的哨嘴类乐器上,则无法施展这些技巧,使发音显得单调。非管形共鸣体的埙等,主要差别在于谐音成分不同。
簧振动
包括唇振动,都是“实体簧”,比“空气簧”要硬和重得多,使其振动须有更大压力的气流,也不像“空气簧”易受空气柱制约。这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双簧管等的软簧,耦合中受空气柱的调制,决定音高的是后者;另一种是管风琴簧管和风琴等的硬簧,本身固有频率决定音高,管内空气振动仅起共鸣作用,即对簧的某些谐音起增强和润色作用。软簧与空气柱的耦合,虽然机制不同,但和“空气簧”起相似的作用。当气流进入簧片微张的缝口,由于引起其间压强降低而使簧片闭合,随之簧片靠自身的弹性又重新张口,形成周期性启闭。气流激发簧片振动,并疏密交替地进入管内激励空气柱振动。簧片犹如气流控制阀,启闭有规则但不均匀,仅约周期的1/4是张开的,气流量受簧阀控制而引起压力起伏,压力起伏则又使簧片持续振动。簧片与空气柱的耦合中,其基频也比空气柱常高达10倍,由于空气柱强于软簧,于是前者也有将后者频率拉低的倾向,并将管的固有频率强加于簧,故决定音高的是管中驻波频率。类似双簧的唇振动,具有在吹奏中能随时调整的硬簧特性,即通过调整唇肌张力、伸长或侧向拉长双唇等动作,可改变“唇簧”的固有频率。唇簧在吹嘴上构成声振动源而和管体耦合,管体起声变量器作用,使辐射面积在出口处增大而和自由空气耦合。喇叭口在局部范围形成较大强度的空气压力,从而产生强烈的声感。
实际的管乐器,其几何形状和尺度等很复杂。吹奏时嘴的启闭无常,口腔与咽喉也都介入。究竟是开管还是闭管?长度何起何终?许多问题难以从理论和计算上确定。适用的乐器迄今主要仍有赖于制作者和演奏者的实践经验得出。苏呐依
苏呐依是民间古老的木管乐器。早在公元十三世纪以前,已经在民间流传。 苏呐依流行在西、南亚的伊朗、阿拉伯、土耳其、印度与中亚许多国家,其形制大同小异,名称也不完全一样,多数与波斯原语zounu大体相同。
约在十七世纪初,苏呐依传到汉族地区,称唢呐。十八世纪中,清代宫廷列入燕飨回部乐,称苏尔奈。唢呐、苏尔奈包括苏呐依都是汉译音名。维吾尔族民间苏呐依,多数以枣木或桐木制作,苇片哨头,尾部呈小喇叭形,管内圆周直径约一厘米左右,从上向下到管长的四分之三处逐渐扩大。
各地苏呐依的形制大体相同,只有管体长短、音域高低之别。有的苏呐依镶骨质花纹和彩色钻石,异常美观。
苏乃依一般有八个指孔,正面七个,背面一个,背面一个孔位置在上部第一孔的下方。哨头是活动的,可以更换哨头吹奏。
苏呐依声音洪亮,在中古时代,它与喀呐依、额纳热合为军乐,以后逐渐成为民间重要的乐器,它经常与额纳热结伴,吹奏在盛大的节日活动中,婚礼喜庆之时,或者是杂技表演的广场上。技艺熟练的民间乐师,善于吹奏各种旋律装饰音,给音乐更增添浓厚的民族色彩、生动的情趣和鲜明的形象。
技艺熟练的演奏家,能够运用舌根起伏,口腔变形与苏呐依哨头苇片的闭合,改变声音的音高与音色,这也是苏呐依具有能够模拟各种声音的原因,恰如其份地运用这种吹奏技法,往往可以获得美好而生动的音乐效果。苏呐依演奏家阿不都·古里吹奏的《伊犁赛乃姆》中,有两节带着模拟性的旋律,把欢乐歌舞、兴奋欢叫的热烈场面,形象地吹奏得维妙维肖。苏呐依是小双簧苇片唢头,吹秦发声音准比较灵活,这是苏呐依的特点。它不足的一面也正是这种灵活,而且每只苏呐依这种灵活的程度不同,这里有乐器本身的形制构造,有制作工艺不够规范等问题。另一点是音域窄,不能吹奏音域宽广的乐曲,这些都是在乐器改良中值得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