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淌水》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小河淌水》是云南民歌,云南是多民族省份,民歌素材丰富、风格多样。总体是抒情、优雅、生活化的格调。
《小河淌水》是弥渡山歌中的一种样式,表达青年男女对爱情的追求,爱慕及近乎呐喊的呼唤。曲调抒情、委婉、深情、率真。青年男女,劳动之余,即兴歌唱,随境成词,歌由心生。最初是独唱,后发展为对唱,现有叙事的倾向。音乐有彝族、白族、汉族民歌的元素。是长期民族交融的文化反映。现今流行的《小河淌水》的歌词有多种版本,常见的是:[1]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哥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哥啊!歌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来照山坡,照山坡,山下小妹深情想哥哥。哥像月亮天山走,天上走。哥也!哥也!一阵清风吹上山坡哎。 月亮出来河水清,河水清,小河淌水也声连声,妹送阿哥一程,又一程,哥啊!哥啊!阿妹就像月下小河水。 [2] 月亮出来亮汪汪,亮汪汪,想起我的阿妹在家乡。妹像月亮天上走,天上走,妹啊!妹啊!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 月亮出来照半坡,照半坡,阿妹留在阿哥心窝窝。妹像月亮天上走,天山走,妹吆!妹吆!月照山坡哥怕半夜落。 月亮出来河水清,河水清,哥对阿妹也说一声,阿妹就像天边月,天边月,妹也!妹也!哥是流水也到天边。 《小河淌水》歌词经赵华[尹宣公]整理填词,编入《民主革命时期云南创作歌曲选》。请注意其中与现在流行歌词不同的几句词:“你[咯]听见阿妹叫阿哥?……郎!啊郎!郎!就像小河淌水清悠悠。”可以看出,《小河淌水》曲调最初的元素是青年女子思恋远方恋人的山歌小调。现弥渡当地还在把山歌叫做“调子”。表现女青年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你[咯]听见……”中的“咯”,是昆明和云南其他汉族地区方言中留存彝语发音的语气词,相当于“你听见了吗?”“你能听见吗?”的意思。现在对唱中女方的唱词流畅、自然;而男方的唱词就显得相对弱一些,而且版本更多,有的字词安排上还有些牵强。 芭蕾舞剧《小河淌水》已由俄国国家芭蕾舞排练演出。作者把剧情安排在海[高原湖]边,展现少女阿薇和龙宫王子的爱情故事情节,是作者的创造。从地质时代看云南很多坝子[山间盆地]曾经是高原湖,[当地人叫“海”],毕竟弥渡离州府大理所在地洱海也仅仅五六十公里很近的距离。而且这首民歌中确实有洱海白族民歌的元素,这样的改编未尝不可。但就现存歌词及曲调分析,先从山歌角度入手比较可靠。 《小河淌水》歌词很口语化,这是民歌的普遍特征。但各地口语的区别同时显示出该口语所在地的环境及文化内涵。“月亮出来‘亮汪汪’”,是很南方口语化的语言,同样的语句在南方,特别是云南地区口语中是很常见的,如:“白生生”、“红彤彤”、“绿油油”、“俏生生”等,表达的是:像水一样的“亮”,[水在日月光的照射下,波光闪闪];从里到外、鲜活的“白”;像初生太阳一样的“红”;像油一样反光的“绿”;少女很有生命律动的“美”等。对“亮”的表达:湖南口语比较接近的是“亮呢嘛”,很直接、刚脆。北京话可能就用“鲜亮”表达,很书卷气,和书面语一致。河南口语“可亮”,或者干脆一个字“亮!”。[是更早的书面语,甚至可能是甲骨文。]语言交流中,字数多而复杂,是口语强势,隔山呼应;字数少而简单,是书面语强势,近距离交流。内蒙民歌,著名的长调,一口气可呼出一分多钟长的旋律,是地广人稀,一望无际的大草原的地域特征决定的特点。弥渡地形“九山一坝”,毗雄河、毗雌河、白方河、牛街河等流经县境,经礼社江等成为红河上游,元江支流。任何江河源头水流一般都是清且浅,水流清澈见底符合歌词“清悠悠”的准确描述。弥渡县境西北九顶山峰海拔3117·9米,县境东南金宝山麓的礼社江心海拔1223米,一县之境海拔差程近二千米[1894·9米]。“隔山有回音,见面走一天”,的自然环境决定了弥渡山歌稍长呼应,句尾重叠的调式特征。稍长呼应:“想起我的阿哥——在深山——”,“山下小河淌水——清悠悠”等。句尾重叠:“亮汪汪,亮汪·汪——”;“天上走,天上·走——”;“照半坡,照半·坡——”等。山的回音,不但忠实记录了山歌抒情歌唱的自然环境,而且成为了加强情感表达的特殊调式。同时成就了《小河淌水》艺术表达的特殊魅力。此时,声音在现实环境里是唯一的表达情感的媒介,山盟海誓的恋人通过山的折射听得见声音,见不到身影。汹涌澎湃的爱恋激情,层层加叠,从山巅冲出,乘河流激荡。热烈真诚的感情,在特殊环境中得到群山激流的共鸣。人赋予山峰激情,山河赋予人灵气。“东方小夜曲”就这样诞生了! 同样,以彝族民间叙事诗改编的歌剧《阿诗玛》中:“阿诗玛——,阿诗玛——!”“赶快离·开——热布巴拉家——”。记录了很多白族民歌调式的《五朵金花》中:“一朵·鲜花——鲜又·鲜——,鲜花·开·在洱海·边——”,“心上的人儿,心上的人·儿——”。《小河淌水》:“啦哆来咪、咪·来——哆啦,咪来·哆啦——”;《阿诗玛》:“咪咪、咪啦·来——咪,咪咪、咪咪啦——”;《五朵金花》:“咪、咪嗦、哆来·咪、啦啦嗦咪——,哆哆来、咪·索来来多啦——”。都可以找到相同或相近的调式和相同或相近的旋律。除了各民族相互交流在民歌中留下了痕迹,更重要的是古昆族、昆弥族先民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古羌族从北向南迁徙留在洱海地区的。而今天彝族就纯粹是古羌族保留的一支。现代文化中深层蕴含着的文化基因的传承,总会通过一些看似曲曲折折,隐隐约约的联系顽强地表现出来! 弥渡太极顶、天生桥、“百鸟朝山过”、的龙庆观,吊鸟山等自然景物证实了古语:人杰地灵。有东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太极顶州级自然保护区;“花灯之乡”蜚声中外,人称“十个弥渡人,九个会唱灯”。目前弥渡有关方面已整理出400多首花灯曲调,及200多个花灯剧目。《花灯音乐集成》、《花灯舞蹈集成》等专门书籍已经出版。《小河淌水》已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打造成世界级品牌。芭蕾舞剧《小河淌水》已走向世界。 世界从《小河淌水》,认识了文化云南。云南昆明花灯、呈贡花灯、玉溪花灯、个旧花灯呈现出万紫千红的争艳之势。白族民歌,昆明小调,彝族山歌,已重新传唱起来。滇剧继《借亲配》拍成电影,《千里送京娘》搬上舞台,《黛诺》等新编剧已改编成功。傣剧,傣族歌舞也成就斐然。佤族歌舞、彝族海菜腔等云南各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符号随杨丽萍《云南映像》为世界知晓。云南是多民族集居的省份,积淀着丰富民族文化的富矿,有极大的开发价值。 云南文化这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将在中华文明大花园中放出异彩。《小河淌水》牵起好头,各兄弟民族跟上来了!《小河淌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