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最有个性的电影音乐配乐人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编者按:因为电影,音乐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因为音乐,电影让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每次看电影,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向台前的演员或幕后的导演,可是往往让人真正投入的电影,那些真正震撼灵魂的东西,是不朽的电影配乐和那些应该被我们记住的大师······
尼诺·罗塔(Nino Rota) ,意大利音乐教父,生于1911年,来生仅电影配乐就写过145部,还不包括其它歌剧,管弦乐作品。他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与意大利名导费里尼合作长达三年,创出无数影音经典。而他在条件远不如好莱坞的情况下,以意大利民谣和过人天份为武器,再加上本土强悍和不屈服的民风,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则就是《教父》,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写出的乐章富含动人的深情。
代表作品:《教父三部曲》、《八部半》、《战争与和平》、《在罗马的阳光下》。
又一个可怕的意大利人,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是个长命的超级快枪手,从1952年至今,为超过400部电影作了配乐,他的音乐风格囊括了古典、爵士、摇滚、意大利民谣、先锋音乐等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上世纪60年代,他与导演Sergio Leone拍挡,为一大批粗制滥造的“意大利式西部片”谱写音乐,成了名副其实的西部片音乐之王。但这位精力旺盛的大师却也并非仅靠“杀片无数”取胜的莽汉,他的经典代表作层出不穷,1990年之后的晚年作品依然杀气逼人,绝对不是靠早年英名混饭吃的糟老头子,令人折服。
代表作品:《美国往事》、《教会》、《天堂影院》、《海上钢琴师》。
即使没有电影配乐,武满彻(Toru Takemitsu)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作曲家之一。他自学成材,其音乐哲学是“声音即生活”(“sound as life”),并致力于将西方古典乐与日本传统音乐、歌曲融贯于一体。1957年,斯特拉文斯基指挥了他的作品“安魂曲”(Requiem for strings),将他介绍给了世界。从1958年起,他开始给日本电影配乐,一生共谱写了58部电影音乐,风格涉猎广泛,其中现代管弦乐与电子音乐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也影响了不少后来的日本电影音乐人。其中,1950-1960年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小林正树是他合作次数最多的导演之一,而这些影片也成就了他最经典的电影配乐。而他最为著名的电影音乐就是黑泽明的《乱》。
代表作品:《怪谈》、《砂之女》、《切腹》、《乱》。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这个在黎巴嫩出生的法国人,刚出道的时候是个流行歌曲作者,1973年接了第一部电影配乐,而让他真正入行的是1979年为戈达尔的影片《人人为自己》(Sauve Qui Peut (la Vie))作曲,之后接到大量订单,最多的一年里同时为7部电影配乐,但他总是能通过不同的音乐类型和风格,发挥自己的浪漫灵感,从古典到摇滚、从民谣到爵士。他的第一个代表作是《37.2℃》,而由杜拉斯小说改编的电影《情人》为他赢得了法国恺撒奖。当然,最厉害还是《英国病人》,让他捧回了1996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两座奖杯。
代表作品:《37.2℃》、《情人》、 《英国病人》、《心计》。
又一个日本人。老实说,这就像世界足球最佳阵容里有了两个日本人一样,让人总有点不爽。毕竟,宫崎骏和北野武都是让人无法回避的名字,而久石让既是前者动画片的声音化身,又是后者的长期搭档(从1996年起就包办了北野武执导的每部电影)。久石让(Joe Hisaishi) 可算是一个非常多产作曲家,不仅为20多部电影配乐,还为许多电视连续剧以及数不清的电视广告制作过配乐,而个人专辑也有15张以上。他以弹奏钢琴和键盘起家,并深受极简主义大师如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史蒂夫·里奇(Steve Reich)等人的影响。他曾四度赢得日本电影金像奖,并成为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艺人,但却没有坂本龙一那样国际化。
代表作品:《花火》、《菊次郎之夏》、《千与千寻》。
《菊次郎之夏》
编者按:因为电影,音乐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因为音乐,电影让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每次看电影,人们总是把目光投向台前的演员或幕后的导演,可是往往让人真正投入的电影,那些真正震撼灵魂的东西,是不朽的电影配乐和那些应该被我们记住的大师······
尼诺·罗塔(Nino Rota) ,意大利音乐教父,生于1911年,来生仅电影配乐就写过145部,还不包括其它歌剧,管弦乐作品。他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与意大利名导费里尼合作长达三年,创出无数影音经典。而他在条件远不如好莱坞的情况下,以意大利民谣和过人天份为武器,再加上本土强悍和不屈服的民风,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其中最为耀眼的则就是《教父》,以典型的西西里旋律写出的乐章富含动人的深情。
代表作品:《教父三部曲》、《八部半》、《战争与和平》、《在罗马的阳光下》。
又一个可怕的意大利人,埃尼奥·莫里康内(Ennio Morricone)是个长命的超级快枪手,从1952年至今,为超过400部电影作了配乐,他的音乐风格囊括了古典、爵士、摇滚、意大利民谣、先锋音乐等几乎所有的音乐类型。上世纪60年代,他与导演Sergio Leone拍挡,为一大批粗制滥造的“意大利式西部片”谱写音乐,成了名副其实的西部片音乐之王。但这位精力旺盛的大师却也并非仅靠“杀片无数”取胜的莽汉,他的经典代表作层出不穷,1990年之后的晚年作品依然杀气逼人,绝对不是靠早年英名混饭吃的糟老头子,令人折服。
代表作品:《美国往事》、《教会》、《天堂影院》、《海上钢琴师》。
即使没有电影配乐,武满彻(Toru Takemitsu)也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现代作曲家之一。他自学成材,其音乐哲学是“声音即生活”(“sound as life”),并致力于将西方古典乐与日本传统音乐、歌曲融贯于一体。1957年,斯特拉文斯基指挥了他的作品“安魂曲”(Requiem for strings),将他介绍给了世界。从1958年起,他开始给日本电影配乐,一生共谱写了58部电影音乐,风格涉猎广泛,其中现代管弦乐与电子音乐是他的拿手好戏,这也影响了不少后来的日本电影音乐人。其中,1950-1960年日本最有影响力的导演小林正树是他合作次数最多的导演之一,而这些影片也成就了他最经典的电影配乐。而他最为著名的电影音乐就是黑泽明的《乱》。
代表作品:《怪谈》、《砂之女》、《切腹》、《乱》。
伽伯瑞·雅德(Gabriel Yared)这个在黎巴嫩出生的法国人,刚出道的时候是个流行歌曲作者,1973年接了第一部电影配乐,而让他真正入行的是1979年为戈达尔的影片《人人为自己》(Sauve Qui Peut (la Vie))作曲,之后接到大量订单,最多的一年里同时为7部电影配乐,但他总是能通过不同的音乐类型和风格,发挥自己的浪漫灵感,从古典到摇滚、从民谣到爵士。他的第一个代表作是《37.2℃》,而由杜拉斯小说改编的电影《情人》为他赢得了法国恺撒奖。当然,最厉害还是《英国病人》,让他捧回了1996年的奥斯卡金像奖和金球奖两座奖杯。
代表作品:《37.2℃》、《情人》、 《英国病人》、《心计》。
又一个日本人。老实说,这就像世界足球最佳阵容里有了两个日本人一样,让人总有点不爽。毕竟,宫崎骏和北野武都是让人无法回避的名字,而久石让既是前者动画片的声音化身,又是后者的长期搭档(从1996年起就包办了北野武执导的每部电影)。久石让(Joe Hisaishi) 可算是一个非常多产作曲家,不仅为20多部电影配乐,还为许多电视连续剧以及数不清的电视广告制作过配乐,而个人专辑也有15张以上。他以弹奏钢琴和键盘起家,并深受极简主义大师如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史蒂夫·里奇(Steve Reich)等人的影响。他曾四度赢得日本电影金像奖,并成为日本最具影响力的现代音乐艺人,但却没有坂本龙一那样国际化。
代表作品:《花火》、《菊次郎之夏》、《千与千寻》。
《菊次郎之夏》
希腊作家导演安哲洛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的御用配乐人,海伦·卡兰德罗(Eleni Karaindrou)是这个行业里少有的女性。说实话,我对安哲洛普洛斯沉重悲怆的电影缺乏耐心,对于卡兰德罗同样深沉苦情的音乐也没有胃口。这其中也掺杂着对卡兰德罗所属厂牌ECM的偏见之心,总觉得有包装过度之嫌,而这种过度包装又完全是针对格调不凡的知识分子的,令人生疑。然而,对于熟悉希腊式悲剧以及天生就有希腊式悲剧情结的人来说,卡兰德罗的音乐无异于萧瑟生命中的天籁之音,尽管作品不多,但已经成为作家电影音乐的典范。
代表作品:《雾中风景》、《尤里西斯生命之旅》、《永恒的一天》。
作为极简主义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菲利普·格拉斯(Philip Glass)是一个不做电影配乐,也具有广泛影响力的领袖级作曲家。不过,如果不是他为30多部电影配乐,大家遇到他作品的机会就要小得多,毕竟,我们总是宁愿看电影,而不会专门去听纯先锋音乐的。格拉斯的音乐理论说起来非常“极简”:使用尽量少的音符循环重复,层叠出丰富的音乐,但真正要弄懂就不容易了。好在我们不仅可以用耳朵去听音乐,还可以用电影去看格拉斯的极简主义风格。看过导演Godfrey Reggio记录片《QATSI三部曲》影碟的人,就都感受过这位大师的音乐魅力。而更多的奥斯卡电影迷们,则可以通过获奖电影《时时刻刻》来聆听菲利普·格拉斯了。
菲利普·格拉斯是美国当代最成功,最受欢迎的作曲家,起码就观众的层面来说,他的乐迷涵盖了流行、爵士、摇滚、新世纪以至于古典乐的爱好者。这种广大的观众群在严肃作曲家当中并不常见。在九○年代他已经成为美国大众文化的现象之一,连标榜最炫最流行的Swatch手表上都把葛拉斯写的音乐当作闹铃,他受欢迎的程度可见一般。
代表作品:《时时刻刻》、《失去平衡的生活》。
终于来了一个有点邪门的音乐家安吉罗·贝德拉曼堤(Angelo Badalamenti),而且多数时候,他是跟有点邪门的导演David Lynch联系在一起的。这个受过古典音乐教育的纽约人,在遇到偶尔也会搞点音乐的Lynch之前,为3部电影做过音乐。Lynch古怪的黑色电影《蓝丝绒》使他广为人知,之后,他就长期与Lynch合作,这使他有点像是后者的御用配乐,而他的音乐也为Lynch的怪异风格推波助澜,诡异、颓废却迷人。然而,他也常给其他导演的影片配乐,比如莱昂那多·迪卡皮奥主演的《迷幻海滩》(The Beach,2000)。
1988年,以Andy Badale的艺名展开音乐事业的安吉罗·贝德拉曼堤,为美国名导大卫林区的经典作品《蓝丝绒》写了配乐后改回意大利原名。他的音乐证明和林区怪异又精彩的影片一样令人难忘。这两人之后又合作了几次,包括电影《我心狂野》,和有创意的电视影集《双峰》。为了这部影集,之前为乡村音乐创作者和动作片配乐者的Badalamenti,创造出史上最独特且怪诞的电视主题曲之一,完美捕捉住“双峰”超现实且悲剧性的世界。
代表作品:《蓝丝绒》、《我心狂野》、《穆赫兰道》。
谭盾,一个为华人音乐家赢得荣誉的名字。1957年出生于湖南的谭盾,曾多次荣获中国国家级创作奖,他的管弦作品《道极》更被评选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除此之外,谭盾在实验创作艺术上也非常活跃。他的《纸乐》、《陶乐》与《水乐》等音乐剧,都在国际前卫艺术领域里产生很大的影响,并获得广泛的好评。其它诸如“Weber国际作曲奖”、“山多利作曲大赏”、“MIT杰出艺术成就奖”等国际奖项,更将他的声誉推至最颠峰。
在第44届格莱美中,谭盾再度为华人音乐家赢得荣誉,以电影《卧虎藏龙》主题曲《月光爱人》获得“最佳电影原创音乐”、“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提名,又以《卧虎藏龙》原声带中的《永恒的誓言》获得“最佳古典音乐”提名,而取自《易》中的吉他协奏曲则获得了“最佳古典音乐协奏曲”提名。
代表作品:《卧虎藏龙》、《英雄》。
一提起他,就得说奇斯洛夫斯基。这位学法律和历史出身的波兰音乐家普瑞斯纳(Zbigniew Preisner),可能不太喜欢配乐人里的这个“配”字,因为他要求音乐即使脱离了电影,也要让人百听不厌,甚至要可以让没有看过电影的人单独欣赏。所以他跟奇斯洛夫斯基的关系更像是真正意义上的拍挡,总是在电影筹拍时就加入剧本讨论,使得音乐不仅能完全融入电影中,也让电影的精髓也完美地渗进音乐之中。这一点在《蓝》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有人甚至评价说这部电影就是普瑞斯纳音乐的影像版。另外,他也作过不少非奇斯洛夫斯基电影的音乐。
代表作品:《红》、《蓝》、《白》 、《两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