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经记忆深处的电影音乐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电影音乐伴随着中国电影的百年岁月也在历史中留下独属于自己的一串足迹,有初创时期的稚嫩,有稳健发展时期的探索与成熟,电影音乐的流变更伴随着文艺与政治、创作理念和技法的不断变化而前行。
1949-1966年这“十七年”的电影音乐逐渐走向成熟阶段,一些经验丰富的电影音乐作曲家在实践基础之上的艺术创作理论探讨,以及在创作方法上的总结,直接促进了电影音乐的成熟,这段时期伴随电影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电影歌曲,无论在数量还是艺术上都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记忆。

王云阶(1911-1996):
中国电影音乐的一代宗师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熟悉的歌曲被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传唱着,说起这首歌出自哪部影片?王丹凤主演的《护士日记》。这首歌的曲作者又是谁?是被电影评论家称做是“中国电影音乐一代宗师”的王云阶。
王云阶自小就是音乐的小天才,天生两只“音乐的耳朵”,在教会中学里参加唱诗班并短时间内奇迹般地学会弹钢琴,20岁不顾父亲反对来到北平进入清华大学跟随库普卡学习钢琴和作曲,喜欢看电影的他形成了让电影唱歌的理想。大学毕业后在学校任教,因为指挥学生高唱《国际歌》被当局抓捕入狱三年。出狱后,专攻作曲的他与冼星海、聂耳一起进行抗日救亡音乐活动,并创作了一批抗日歌曲。1939年王云阶来到四川成都为西北影业公司的影片《风雪太行山》谱写主题歌《上战场》,并为纪录片《华北是我们的》录音兼任指挥。
1947年,王云阶为由白杨主演、“昆仑”出品的影片《新闺怨》作曲。影片上映后,王云阶成为了昆仑公司的作曲组组长。随后,他又连续为《万家灯火》、《希望在人间》、《乌鸦与麻雀》等40多部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影片谱写音乐。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儿子王龙基由于在《三毛流浪记》中成功扮演了三毛,使他不但为该片作曲,还亲自出镜扮演一个钢琴师,这在上海电影界传为佳话。
新中国成立后王云阶任上海电影制片厂作曲。1951年,调北京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委员兼音乐处副处长,并为《翠岗红旗》、《六号门》等影片作曲。1956年他又回到上海,负责组建上影乐团,任团长,后仍专门从事音乐创作,先后为《青春的园地》、《护士日记》、《不夜城》、《林则徐》、《魔术师的奇遇》、《青山恋》等影片作曲。
除了创作者,王云阶还是音乐理论家。《电影音乐形象的塑造》、《从影片〈林则徐〉谈电影音乐民族化问题》、《谈交响音乐的音乐形象的矛盾冲突》等文章影响深远。
经典作品:为《乌鸦与麻雀》、《护士日记》、《林则徐》等影片作曲。
《小燕子》
雷振邦(1916-1997):
电影音乐民族化的探索者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怀念战友》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电影插曲的曲作者就是雷振邦。他的作品多以民间音乐素材为基础,具有浓郁的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
雷振邦出生于北京,曾就读于日本高等音乐学校作曲科,不到半年便完成了预科专业,跳级后成为作曲系本科生。1943年学成回国在女子中学做音乐教员,抗战胜利后他课余组织起一个业余交响乐团。1949年6月雷振邦来到中国电影乐团从事专业作曲,从此踏入影坛。
1955年雷振邦被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此后他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30多年间,他谱写电影歌曲一百余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是他的一个独特创作习惯,所以能够创作大量具有强烈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的音乐作品,这也形成了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为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五朵金花》、《刘三姐》、《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等谱写的乐曲,都具有上述音乐特点。
1963年在第二届百花奖评选中,他为影片《刘三姐》的谱曲,荣获了最佳音乐奖。而后他为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吉鸿昌》和《小字辈》谱写的乐曲,以及80年代为电视剧《四世同堂》配的音乐都风靡全国,广为传唱。
经典作品:为《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等影片作曲。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刘炽(1921-1998):
来自民间的鼓乐作曲家
提起影片《上甘岭》立刻会让人想起那首辽阔的《我的祖国》,提起《英雄儿女》也不禁要唱起《烽烟滚滚唱英雄》,比起这些激昂的歌曲,电影《祖国的花朵》的插曲肯定会让曾经青春韶华的观众怦然心动,“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而为这些歌曲谱曲的就是刘炽。
刘炽是陕西人,幼年到庙堂随民间艺人学习鼓乐,这为他以后的音乐创作打下坚实的民族音乐基础。1939年入延安鲁艺师从冼星海学作曲和指挥,解放战争时期,他在东北开展了许多音乐活动,创办了音乐学校、星海合唱团,为即将诞生的新中国培养了大批音乐工作者。新中国成立后调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歌剧团任作曲,1961年调辽宁歌剧院任副院长兼艺委会主任。他从1939年发表处女作《陕北情歌》开始,创作了大型作品70余部,中小型作品近千首,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流传之久远实属当代音乐家中罕见。
鲜为人知的是我国普遍使用的丧葬仪式上的《哀乐》,是刘炽等人改编自陕北民乐唢呐吹奏的《风风玲》演化而来,乐曲1949年9月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审阅,被正式批准为典礼用乐曲。
经典作品:为《上甘岭》、《英雄儿女》、《祖国的花朵》等影片作曲。
《英雄儿女》
葛炎(1922-2003):
编剧作曲融会贯通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是电影《阿诗玛》中最为知名的插曲,其轻快的曲调及朗朗上口的歌词和旋律在观众中广为流传,葛炎不仅担纲作曲还是影片的编剧之一,《阿诗玛》于1982年获得了西班牙桑坦德第三届国际音乐舞蹈电影节的最佳舞蹈片奖。
葛炎少年时在上海积极参加救亡歌咏活动,从事抗日宣传。1938年随“我们的孩子剧团”到延安。曾在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文工团、东北军政大学任音乐队长、指挥和作曲。1948年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作曲。后被调到上海电影制片厂任作曲组组长、电影音乐学会副会长。在这个时期他创作了不少优秀电影音乐作品,有《中华儿女》、《渡江侦察记》、《聂耳》(合作)、《枯木逢春》、《阿诗玛》等30部。80年代《芙蓉镇》(合作)中的音乐插曲获上海最佳音乐奖。
经典作品:为《中华儿女》、《渡江侦察记》、《阿诗玛》、《天云山传奇》等影片作曲。
《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
闭上眼睛听电影
在电视时代还未到来之前,半导体收音机是最为贵重的家用电器之一,这个神奇的盒子通过电波传送过来的声音留给幼年的我是一些想忘都忘不掉的“诗情记忆”。即使是现在这个“声色俱厉”的时代,这最为传统的仅依赖声音传播的媒介依旧荣辱不惊地守护着自己的田园。
电影通常是被唤做“视听艺术”的,“视”为先,“听”为后,虽然我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1930年)的出现要比第一部电影的出现迟了整整二十五个年头,但是它一经出现就在城市市民文化的活动中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电影开始发声,也开始歌唱。其实最初人们对于电影音乐的认识只是试图用于掩盖放映机工作时发出的噪音、填补音效与语言的空白。同样是在1930年,当时最为进步和大胆的联华公司拍摄了电影《野草闲花》,这部影片本身的艺术价值并不很高,但是开创性的意义却是影片中由“金童玉女”金焰、阮玲玉演唱的《寻兄词》标志了中国电影有声时代的来临。
进入了30年代,娱乐性通俗电影音乐转向了抗日的时代主旋律,革命斗争迫切需要与之相配合的歌曲。于是,《毕业歌》、《渔光曲》、《大路歌》、《新女性》、《义勇军进行曲》等进步歌曲应运而生,这些歌曲在影片中多以插曲形式出现,由剧中人物唱出,电影歌曲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了中国电影音乐的主流。
经过四五十年代的探索,专业的电影音乐创作队伍形成,各个电影制片厂都拥有了自己的乐团和电影音乐创作组,可以说是机制的完善有效地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所以,在1949-1966“十七年”电影时期,电影音乐走向了成熟的巅峰,最好的证明就是很多的电影歌曲一直传唱至今。
这些新鲜的原创电影音乐,是作曲家们深入到田间地头发现并捕捉到的灵感,是身处战场上满腔深情的歌咏。所以就有《上甘岭》中的低声吟唱:“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战士们静静地听着,随后轻声附和:“这是美丽的祖国,是我生长的地方。”也有《冰山上的来客》中那无限忧郁又满怀思念之情的“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还有《洪湖赤卫队》中的“洪湖水,浪打浪”;《红色娘子军》中的“向前进,向前进”;《铁道游击队》中的“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地道战》中的“地道战,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