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花鼓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是安徽省一个普普通通的县,但是,这里却有几样东西很出名。其中之一就是凤阳人的绝活——凤阳花鼓,这是凤阳民间独有的传统艺术,在全国都很有影响。
花鼓——是我国一种民间歌舞,南宋时期就有记载,是由农民在田间插秧时击鼓演唱发展而来,表演形式是一男一女,男敲小镗锣,女打小花鼓,边歌边舞,有时增加乐器伴奏,各地花鼓的风格、曲调不同。
凤阳花鼓——流行于明清时期,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凤阳地区灾荒不断,许多人家离开家园,以打花鼓唱曲为生,凤阳花鼓又成了贫穷讨饭的象征。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凤阳花鼓唱的都是民间小调,曲目有近百种。历史上,朱元璋建立明朝,徙江南巨户到凤阳。由于凤阳地区人口激增,灾荒也不断,导致这些迁徙的江南巨户希望回到江南,但朱元璋严禁他们离开凤阳,所以他们想出了假扮乞丐乞讨、以打花鼓唱曲为生的方式离开凤阳。其实后来流传的凤阳乞讨者众多是对历史的歪曲,实际情况并不是。其中有一首著名的《凤阳歌》,歌中唱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牛马,小户人家卖儿郎,奴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根据清代的记载,早期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凤阳花鼓的形式和内容也随之起了很大变化。凤阳花鼓成了凤阳人自娱自乐的工具。花鼓演唱在城乡更加普及,凡是遇到喜事,或接待宾客,凤阳人总要热情表演一番,以表达欢乐的心情。花鼓的打法、舞步、花势、演唱等揉进了现代歌舞的技巧,在保持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同时,形式更加活泼多样,气氛更加热烈欢快,凤阳花鼓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近年来,凤阳民间花鼓艺术团体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民间艺术表演和比赛活动,参加多部影视片的拍摄,并在全国获奖。凤阳花鼓近年还走出国门,到日本表演,获得赞誉。
凤阳花鼓这种流浪卖艺的民间歌舞表演,被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保留下来,并成为我国汉族民间喜庆丰收、欢度节日和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一种民间歌舞表演形式。
英籍亚裔青年女小提琴家——陈美的演奏曲目中,有一首以《凤阳花鼓》音乐为背景的小提琴曲,这首中西音乐要素合成的乐曲,又再次由我国的舞蹈编导们编排为现代舞《千红》。由此可见:凤阳花鼓不仅是我国劳动人民创作的艺术珍品,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贡献,也成为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凤阳花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