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清音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四川清音,早期称“唱小曲”、“唱小调”,又因演唱时艺人自弹月琴或琵琶,被称为“唱月琴”或“唱琵琶”,本世纪50年代以后才定名为“四川清音”。它用四川方言演唱,流行于以成都为中心的城市与农村,以及长江沿岸的水陆码头。四川清音是由明、清的时调小曲及四川民歌发展而成。音乐十分丰富,计有100多支曲牌。如[赵调]、[背工调]、[满江红]、[打枣杆调]、[马头调]、[叠断桥]、[ 小桃红]、[银纽丝]、[梅花落]等等。
其音乐唱腔结构分曲牌和板腔两类。 板腔类又有“汉调”和“反西皮”两种。传统的演唱方式为坐唱,即摆上一或两张八仙桌,演唱者面对听客正面而坐,主唱者居中(多数为女艺人),琴师坐在主唱者的左右两边,月琴、琵琶或三弦在左面,碗碗琴、二胡或小胡琴在右面。这种方式主要是在茶楼、书馆里的演唱,另外还有沿街卖唱或到旅店客栈卖唱的。清代中期以后,四川清音卖唱的艺人很多,出现了“大街小巷唱月琴,茶楼旅店客盈门”的景象。
四川清音的曲目丰富,清末时约在400个以上,近年搜集到约200个曲本,内容大部分是幽怨思怀之曲,也有不少是应景词曲或咏唱传奇、小说中的人物故事。1957年出版的《清音曲词选》,选辑了部分优秀传统曲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做了整理工作,并编演不少新曲目。演唱形式改由女演员站唱,用檀板和竹鼓(支以鼓架)来控制节奏,辅以必要的表情动作,由演奏员兼任配角与合唱。著名演员李月秋曾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清音,获金质奖章。
四川清音的传统曲目很丰富,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 《断桥》、 《黛玉焚稿》、《放风筝》现代曲目有《布谷鸟儿咕咕叫》、《六月六》、 《秋江》、《绣荷色》、《黄继光》 《赶花会》等。
清代吴好山在其《成都竹枝词》中写道:“名都真个极繁华,不仅炊烟廿万家。四百余条街整饬,吹弹夜夜乱如麻”。四川清音就是在这样一种繁盛的境况中,造就出一代代的著名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