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朱南溪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朱南溪的名字也许并不为很多普通人所知,但他创作的歌曲《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却脍炙人口、高亢激昂的旋律曾在共和国大地上荡漾。我少年时代就多次从广播里听到过,同时还听到过他为毛泽东主席诗词谱曲的歌曲《沁园春/雪》、《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菩萨蛮/黄鹤楼》。然而,第一次有幸见到这位著名的音乐家还是在不久前的一个下午,南京军区政治部干休所,挺拔的水杉掩映的小楼,朱先生夫妇兴致勃勃地接待了我们几个“江宁客人”,交谈一直延续到秋雨霏霏、华灯初上的时候。

  江南春早——成长之路上的里程碑

  朱南溪1929年出生于苏北灌南县农村。抗日战争爆发后,家乡来了共产党游击队,他的哥哥姐姐先后参加革命。不久,村里成立了儿童团,10岁的朱南溪当上了儿童团长,既组织站岗放哨,又组织孩子们拉歌。孩提时代学到的山歌、号子、民间小调等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积淀下丰厚的素材。

  1945年初,他进入淮海边区中学就读,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7年12月,他成为华东野战军文工团的一名文艺战士。入伍后打的第一仗是睢杞战役。在战斗中,朱南溪除了筹军粮、抬担架,还写出了音乐生涯中的第一首歌曲《看谁功劳大》。1948年,他参加了淮海战役,白天赶排节目,夜晚到部队演出,日行一百二十里。那时为了防空只能夜间行动,太阳落山时部队开始出发,常常边走边唱,像《伏尔加船夫曲》,聂耳的《开矿歌》,冼星海的《在太行山上》等,都是他爱唱的歌。有时敌人的炮弹就在他们演出现场附近爆炸,但他和其他文工团员毫无惧色。火热的战斗生活使他的音乐创作激情如岩浆般喷涌而出。他写的小歌剧《一样爱护他》及歌曲《百万雄师过大江》等深受广大官兵的喜爱。

  1953年,朱南溪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在这里,他从战场走到了课堂,如饥似渴,白天上课,晚上做习题,礼拜天也很少休息,在钢琴房里一坐就是半天。毕业后,他创作了小提琴独奏曲《江南春早》。该曲采用众多民间音乐曲调,旋律清新优美,民族特色浓郁,荣获了“上海之春”中国作品演奏奖,上世纪60年代还被灌制成唱片,至今它仍是小提琴爱好者的常拉曲目。1958年,他与人合作了《采红菱》舞曲,1959年在维也纳参加了第七届世界青年和学生联欢节的比赛演出,获得了银质奖章。

  丰收歌——发展之路上的史诗性华章

  朱南溪一生创作歌曲500余首,其中最著名的有《丰收歌》舞曲和《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等。《丰收歌》原是军队舞蹈家黄素嘉、李玉兰创编的舞蹈,朱南溪花了5天时间一气呵成为其创作了音乐曲谱。 该舞在一九六四年全军第三届文艺汇演中,获优秀作品奖,随后拍成电影,音乐还灌成唱片。上海文化出版社、北京音乐出版社,先后出了单行本和音乐总谱。《东方红》大型歌舞中也用了《丰收歌》。在庆祝建国十五周年游行活动中,有数百人唱着《丰收歌》,跳着《丰收歌》的舞步通过天安门广场。当晚由他所在的剧团演员在天安门城楼的联欢会上演出《丰收歌》,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那份殊荣、那份激动,让朱南溪至今难忘。《丰收歌》迅速红遍全国,许多普通百姓都能吟唱其曲调。

  1965年,前线歌舞团远赴波兰、阿尔巴尼亚及东南亚巡回演出,把《丰收歌》带到海外。有趣的是,当时众多友好国家如罗马尼亚、朝鲜等国的艺术团来华演出时,也特地排练了《丰收歌》,让中国观众品尝到“洋味十足”的《丰收歌》。一个作品要想既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又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很难的。当时全军、全国的音乐权威称赞《丰收歌》在这两个方面是典范。朱南溪先生回忆说:我常以“黄河大合唱”为学习典范,感觉到它不仅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而且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鲜明的音乐形象。我国民族音乐如汪洋大海,怎样在这大海中搏击风浪,稳步向前,创作出具有民族气派的音乐作品,这成为我当时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为此,他奔赴东海最前沿的小岛东福山,在风大浪急、床上有雾床下也有雾的环境中,和战士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当年第四季度就集体创作排练了大型歌舞《东海前哨之歌》,在全军第三届文艺会演中获优秀创

[1] [2] 下一页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