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吕文成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表演的各种粤剧和粤曲对他的耳濡目染,使他从小就爱上了唱粤曲并由此踏上了自己的音乐之路。同时,艰难的童年,为其日后的创作播下了种子。

    与家境富裕的孩子小时候可以读私塾相比,家境贫寒的吕文成的正规教育来得相当晚。1908年,10岁的他才正式走进学堂,免费在由教会所办的广肇义学读书。清末民初的上海,音乐活动频繁,吕文成获得大量接受音乐学习的机会,其中包括从在上海的广东人处接受岭南文化尤其是粤乐的熏陶,更包括汇集上海的江南丝竹以及西方音乐的影响。另外,当时的上海有很多乐社组织,从小喜爱民间音乐的吕文成,特意选择在一家比较大的俱乐部的粤乐队里做杂工,负责乐队的乐器摆收等杂务。

    在此期间,他专心观察乐手们吹拉弹唱,经常借机听乐社的老艺人演奏音乐。在排练前后,更挤出时间学习拉二胡、打扬琴和唱粤曲,只要有空就闭门苦练,令演奏技艺日益提高。这段经历,是他最快乐的少年时光,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他像一个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一样,贪婪地吮吸着民间音乐的精华,沉醉其中,相当迷恋。同时,好学的他本着对粤乐的热爱,勤学苦练,自学成才,11岁时,他的二胡已拉得相当不错,经常参加各类演奏。不到20岁,吕文成粤乐功底已经相当了得,大获同行称赞。他在著作《几句衷心的话》中说:“从我少年时期开始从事音乐艺术直到现在,我对音乐的兴趣只有增而无减。我承认对音乐艺术发生了难以解释的特殊爱好,尤其是对中国音乐。因此我选择了二胡及扬琴作为终生的音乐伴侣”。

   拜名师学西洋乐理    

   能弹能唱名气大增

    1919年,21岁的吕文成加入上海的“中华音乐会”,成为最早的会员之一。这是一个以研究音乐、陶冶性灵、提倡美感教育、养成高尚人格为宗旨的社团。热爱音乐的吕文成,对生活怀着满腔的热情,对音乐的热爱,更是令他在这个组织里找到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音乐人。他们一起切磋技艺,一起交流对音乐的感想,彼此都在这个社团当中得到了新的成长和提升。而吕文成,更是积极主动,很快就成为“中华音乐会”的沪乐科干事,同时,他还兼任上海精武体育会音乐部教员,并以指导的身份参加了由上海铁路职工组织的“俭德储蓄会”粤乐队的活动,深受欢迎。

    值得一提的还有,吕文成曾向留美返沪的造船工程师、小提琴演奏家和制作家司徒梦岩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乐理,并与后来成为粤乐名家的尹自重以及何大傻、杨汝城(吕文成的弟弟)等常聚在一起弹唱、研习粤曲。他演奏扬琴和二胡,且能自弹自唱,以男唱女声的声调,唱女角的子喉,吐字清晰,音韵柔和,圆润悠扬,令听者无不为之动容。

    吕文成是当时享誉曲坛的子喉唱家,他将京剧、江南丝竹等剧种唱腔的精华巧妙地融入粤曲的行腔之中,既有粤曲传统的特色,又有超凡脱俗的乐韵,令观众大感新奇。他演唱的《燕子楼》、《潇湘夜雨》等已成为名曲名腔,更是初学者的唱腔教材。另外,吕文成还是将广东音乐小曲吸收到粤曲唱腔的先驱,他更截取小曲的某些乐段与粤剧的曲牌和谐地衔接起来,创造出新的粤曲唱腔结构,这种标新立异的粤曲唱腔设计手法,极大地丰富了粤曲唱腔,亦大大地提高了演艺水平。

    20世纪20年代前后,吕文成在上海就蜚声乐坛。这个时期,吕文成把大量自弹自唱的作品录制成唱片,大范围发行,他设计的“新腔”,为粤剧清唱打开了一条新路子,从而广泛流行,更催生了上海、香港、广州等大城市的粤乐创作热潮。另外,那个年代的精武会在巡回武术表演时,很多时候会加插粤乐,于是,北京、天津、武汉等地也 涌现出一批粤乐的听众。吕文成殚精竭虑创作和灌录了大量广东音乐唱片,为粤乐的流行推波助澜,吕文成的影响力大面积展现。当时的名记黎紫君这样写道:“二十年代他(吕文成)在上海音乐社个人表演扬琴独奏《梅花三弄》、《小桃红》两阕,听众们如痴如醉,为广东人在异地吐气扬眉,尤其对广东音乐的演奏佳妙得到 知音人士优良评价,至今传诵不衰……除以扬琴独奏《柳娘三醉》之外,都以异军突起姿态。二胡独奏《双声恨》、《昭君怨》一曲将终,掌声响彻全场。”

    1925 年,香港钟声慈善社请吕文成到香港参加义演以赈东江灾民,吕文成当日乘邮船赴港,香港各界人士派出三艘汽艇出港迎接,沿途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十分热闹。而香港华商会还出面为吕文成举行

上一页  [1] [2] [3] [4] [5]  ... 下一页  >>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