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勒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浪漫主义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早年深受布鲁克纳的影响,在后来的创作时期主要受到舒伯特、舒曼和瓦格纳的影响。作为指挥家,他成功地指挥了格鲁克、莫扎特、威伯、瓦格纳的歌剧作品;作为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多采用动机发展手法,承袭了瓦格纳的传统,其创作主要集中在两个领域:艺术歌曲和交响曲。他的音乐是通向20世纪无调性音乐的桥梁,在音乐风格上是浪漫主义的延续,在表现手法上则不时地先现勋伯格作品的无调性因素,他善于把哲理与通俗、个性与民族性、浪漫与现代的音乐糅合在一起。马勒的大型管弦乐作品根植于德奥交响乐传统,以受到民族风格影响的晚期浪漫主义风格为表达形式。
马勒是一位处在过渡时期的音乐家,与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画家格斯塔·克里姆特同处一个时代。马勒最重要的作品是10部交响曲和管弦乐伴奏的歌曲。马勒的交响乐作品规模宏大,长度和乐队的编制方面都是空前的,使他的交响曲具有更多表现自己情感想法的空间。庞大的乐队,有时还包括场外乐队和大规模的合唱队。马勒把合唱加入交响乐之中,以充分表现他的音乐中的哲理思想。马勒去世50年后,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不再为人所注意,只受到一小群人的推崇,直到一些著名指挥家的大力提倡,才使马勒的作品重新成为今日的保留曲目。
艺术成就
(1)在交响乐方面:发展了由贝多芬首创的声乐交响曲形式(十部交响曲中有四部含声乐:第二、第三、第四、第八),《第八交响曲》和交响声乐套曲《大地之歌》将这种形式发展到一个高峰。 (2)在艺术歌曲方面:受柏辽兹影响,其艺术歌曲的伴奏与以往不同,采用管弦乐队伴奏,创造出了具有交响风格的艺术歌曲形式。 (3)在音乐思想方面:他的作品所反映的思想实质,是一个唯心主义知识分子的表白,是对尘世生活所引起的紧张、烦恼的倾诉,以至于借用中国的唐诗来寄托凄凉落魂的情感,表现在作品《大地之歌》中。 (4)在音乐风格方面:他的交响曲中尖锐刺耳的音色,痉挛式的节奏,支离破碎的曲调,不协和音程等怪诞的形象,体现了19世纪末的音乐风格。马勒进行音乐活动的地点主要在维也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维也纳,是奥匈帝国反动统治的中心,同时也是一个腐化的享乐中心。面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维也纳的音乐家们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对现状怀疑、否定、不满,但却找不到出路,因而悲观、失望;另一种是粉饰、肯定现实,竭力地鼓吹享乐、醉生梦死。马勒采取的是第一种态度。他所创作的九部交响曲和其他声乐作品,表现出他并没有和当时的腐朽势力同流合污。他在作品中一方面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生活理想的憧憬,在他的早年的作品中,我们可以听到优美而富有青春活力的音乐以及对大自然、对人生的赞美;另一方面,他在作品中又时时流露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嘲讽,在他的音乐中常常出现一些怪诞的形象,痉挛的节奏,尖锐的、喊叫般的音响和不协和的音程等等,反映了他在黑暗现实面前的痛苦心理;他的作品还常常从哲学、宗教的角度对人生问题进行探索,而最后所得出的结论往往是消极的:人生是虚罔的,人们只有在天国才能得到安息。这种消极的思想,反映了处在帝国主义时代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世界观上的局限性。
马勒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继承了后期浪漫派音乐的传统,并极力扩展交响乐的表现力。他充分发挥每件乐器的表现性能,形成了色彩无比绚丽的配器效果,从极其纤细、清柔的轻奏到浓重而震撼人心的强奏,中间瞬息万变、色彩续纷;他追求庞大的乐队编制,并根据音乐内容的需要扩展乐曲的结构,以表现乐曲的丰富内容,但有时却流于过分庞杂;他继承贝多芬的传统,把合唱加入交响乐之中,以充分表现他的音乐中的哲理思想;他还运用于大量的民间音乐的因素,在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听到波希未亚民间音乐的音调和奥地利民间舞蹈的节奏,在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像马勒这样能在创作中紧密与民间音乐联系的作曲家,是比较难得的。代表作有交响乐《巨人》、《复活》和《大地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