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伯恩斯坦,美国当今最杰出的音乐指挥大师,1918年8月25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17岁考入哈佛大学学习音乐,他是一位集指挥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理论家于一身的艺术大师,其艺术造诣举世推崇。国际舆论认为,“他所留下的空白是难以填补的”。他的代表作《西城故事》、《憨第德》。
伯恩斯坦于1918年8月25日出生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劳伦斯,他自幼聪明,喜好钢琴,凡是接触过的曲子,几乎都能很快弹奏出来,显示了超众的天赋。17岁那年,他跻身哈佛大学,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毕业后又分别在柯蒂斯音乐学院和伯克夏音乐中心专修钢琴和指挥。曾经教过他的老师有梅利特、比斯顿、希尔、范格罗娃、雷纳、汤普森、库塞维茨基等。伯恩斯坦从这些名家身上汲取了丰富的艺术营养,打下了牢固的专业功底。
同不少大音乐家相似,伯恩斯坦的成名也发生在一个偶然的时刻。1943年11月13日,布鲁诺·瓦尔特生病,瓦尔特打电话给助理指挥伯恩斯坦通知改由他指挥,并召他至寓所指点他即将上演的几个曲目的要点,翌日,伯恩斯坦以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才能,驾驭久负盛名的纽约交响乐团完成了舒曼、瓦格纳、施特劳斯等高难度作品的演出,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令听众为之一惊。他就是伯恩斯坦。第二天《纽约时报》在头版刊登消息,盛赞了这位当时还默默无闻的小伙子。从此,伯恩斯坦的所有重要音乐活动都受到音乐界和舆论界的广泛重视。他的名字也逐渐与全球许多一流乐团联系在一起。伯恩斯坦可以说是超级浪漫的动作派,鲜的是启蒙他指挥的老师莱纳偏偏最恨指挥家在台上跳舞。因为他酷爱现场录音,以致他在DG的录音,耳尖的乐迷可以细数伯佬跺脚的次数。小克莱巴的动作是浑然天成,他老兄偏偏是苦心雕琢,连面部表情都极为入戏,而且据说排练与上台没啥差别。
伯恩斯坦的一些音乐喜剧和芭蕾音乐作品一上演就一炮而红。《西城故事》之所以别具意义,就在于它把百老汇音乐剧带进音乐厅圣殿,他的严肃作品相形之下未免黯然失色。其中有一部份原因是其中的宗教因素。尽管他本人没有太强烈的宗教立场,但是作品的情感本质却是偏向犹太教,且痕迹十分明显。他一共写作了三首交响曲《耶利米》、《焦虑的年代》与《凯迪希》,一首弥撒曲以及《齐切斯特诗篇》。他常说,作曲对他来说没有问题,乐思来时一如黄河决堤,但是弃之者至少十倍于保存者。
他的最主要事业还是指挥。曲目范围广大,上自巴洛克,下至梅湘,各家都有涉猎,不过严格说来他适合诠释浪漫派作品。话虽是这么说,但是他的海顿交响曲却有著极高的评价。他的浪漫天性导致在诠释莫札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与布拉姆斯时碰到不少风格方面的问题,但是他的『英雄』、舒曼第二号交响曲可说是他相当优异的演出。马勒大概是他最能认同的作曲家,因为马勒也指挥。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九首交响曲可说是乐坛的奇葩,整部录音具有强烈的精神力,压迫得令人喘不过气来。
伯恩斯坦后期音乐渐趋极端,结构越来越不平衡,尤其是在终乐章时表现的特别明显。例如艾尔加『谜语变奏曲』第九变奏:三分多钟搞成六分多钟;布拉姆斯第四号第四乐章:八分多钟被他拉大到十一分钟;最夸张的当属柴可夫斯基第六号第四乐章,十分钟的慢版被他玩成十七分钟。他这种诠释法很明显的只顾及到自己的情感见解,完全置结构于不顾,受到许多指挥同行谴责,说他是自我沉溺,但是在乐坛上却是独具一格。至少我们无法否认他对于德奥曲目的深邃见解,我们无法说对错与否,只能说喜不喜欢罢了。
他的歌剧指挥也是一绝,在已经录音的歌剧中包括《费黛里奥》、《法斯塔夫》、《玫瑰骑士》、《卡门》等等,最具纪念意义的应属他唯一一次与巴伐利亚歌剧院合作的《崔斯坦与依索德》;当然他也录制了自己的作品,就像布列顿一样。他得天独厚,年轻时在SONY的录音到了DG几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