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马友友
2012-12-14、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国际顶尖的旅美华裔大提琴家-马友友(Yo-Yo Ma)1955年生于法国巴黎;4岁开始学习大提琴;9岁进入世界最负盛名的美国朱丽亚音乐学院;15岁受到指挥大师伯恩斯坦的推荐;21岁哈佛大学毕业;23岁获艾佛利费舍尔(Avery Fisher)奖。 


    五岁见真章

    马友友祖籍浙江,一九五五年出生于法国巴黎。那时,他的父亲马孝骏博士和母亲卢雅文女士已在巴黎生活了近二十年,而且已经有一位四岁的女儿马友乘。友友四岁那年,开始接触乐器。马孝骏博士本身是位弦乐幼教专家、女儿友乘在他教导之下能拉小提琴,也能弹钢琴。四岁的小友友觉得姐姐弹得好也拉得好,潜意识里就不愿意和姐姐学一样的乐器。有一回在巴黎音乐院,他发现体积最大的低音大提琴,友友主动向父亲要求学那个乐器。可是,实在找不出有合适小孩拉奏的低音大提琴,友友只好退而求其次的学了体积稍小的大提琴,未料这个乐器改变了他的一生。五岁时,马友友就能轻松的拉三首巴哈的组曲,天分不高的人,甚至练到老都拉不好。

    练琴懂窍门

    回忆小时候学琴的经过,友友说:“父亲教小孩拉琴很有一套。他知道小孩子不容易专心,或者说专心的时间很短。因此,他特别把握小孩子专心的那十分钟到十五分钟。”他说,父亲每天只要他练琴十五分钟,但必须集中精神,全心全意的练。这种训练方式让他受用不尽,时至今日,他还是认为:练琴时间在精不在多,逼孩子练琴绝不可能练好,只有在练习者有意愿要练,而且也全神贯注练琴时,才可能有好成绩。友友并且提到练琴最重要的要素。他说:“你必须不断问自己问题,再想办法回答你自己的问题,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比如,你问自己,为什么这儿要这么拉?你自己回答自己,因为作曲家当初写作时,是希望产生这样的效果。如此反覆的问,反覆的答;答不出来者去找相关资料;想不出问题时,也设法去想,这就是自我锻链最好的方法,也是我自己练琴这么多年的心得。”

    得大师赏识

    在马孝骏博士旅居法国廿七年,也是友友七岁那年,他们全家迁居到美国。马博士继续在学校内任教,友友则经过特别的推荐,有机会演奏给当年的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欣赏。卡萨尔斯简直无法相信七岁的孩子有如此美好的音乐的产生,他对马博士说:“你不能限制这个孩子,你要随他去。”这时友友已进入纽约茱丽亚音乐院,受教于罗斯门下,他的技巧已经无懈可击,罗斯说:“他很小就已经很杰出,听他的演奏我都感动得直想落泪。”这就是马友友,在十五岁之前就已令大提琴演奏前辈的音乐家折服。

    与古人神交

    马友友说:“他在十五岁那年就发现自己离不开音乐。那时就决定这一生走音乐的路?不!即使到现在我还不能肯定,也许六个月后我改当记者(大笑起来)。一直到前两年,我开始认为当音乐家是很荣耀的事。怎么说呢?因为,藉音乐,你可以知道数百年前的伟人像贝多芬、像巴哈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的音乐思想是什么?这是多么奇妙,又多么教人兴奋的事!”

    马友友说:“透过音符,重新诠释作曲家的心灵,那种与古人神交,引起共鸣的时刻,就是身为演奏家最荣耀的时刻。”

    可是,十五岁那年的马友友也像一般青少年一样,进入叛逆、不安、胡闹的年代。他说:“我那时很疯。” 

    藉知识寻根

    也许是技巧到了巅峰无

[1] [2] 下一页

  • 音乐名家
  • 本类人气排行:
    蒋英
    年轻时代的蒋英蒋英与钱学森夫妇蒋英近

    李彦歌
    箜篌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流传至今已

    王洁实、谢丽丝
       

    翟希贤
       

    刘淑芳
      会谈能唱的刘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