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琴人录6:明清两朝(3)
2012-11-11、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李延罡(公元 1628 年 — 公元 1697 年)原名李彦贞,字辰山,号寒村,明末清初琴家。
李延罡自幼随父学医,年青时曾在桂林参加过唐王起事,事败后隐居浙江平湖的佑圣宫,当了道士,以常为人医病为生。
李延罡精于琴,善长《霹雳引》,是韩石耕的学生。
三十四、徐常遇
徐常遇(公元十七世纪)字二 勳, 号五山老人,扬州人,清初琴家,广陵琴派创始者。
徐常遇的琴风近于虞山派,但有中正跌宕之风,创立广陵琴派。他对传统琴曲的态度非常慎重。对于古曲的删节,他提出大曲过于冗长,可以删汰而成曲,但删节者必须“能识作者之旨”才行。他提出“古曲设有不尽善处,可删不可增”的见解。原因是若删得不好,“如古玩字画之破损,其未损处,故仍未尝减色也。”但若增得不恰当,就象清水进了污垢,“无还原之日矣”。他甚至认为“即使加得极佳,终非古人本来所有”。
然而,他的这种思想被广陵派的发展所打破。后来的广陵派在琴曲加工和发展上的成就和特点,非徐常遇最初所能预料。
徐常遇编有《琴谱指法》,初刻于响山堂,以后又重刻于澄鉴堂,经他的三个儿子校勘而成《澄鉴堂琴谱》,是清代的重要琴著。
三十五、徐祺
徐祺(公元十七世纪)字大生,号古琅老人,扬州人,清初琴家。
徐祺“笃志琴学,遂臻妙悟”,“每以正琴为己任。”他游燕、齐、赵、魏、吴、楚、越各地,以琴名闻天下。
徐祺参研各家琴学谱本,以虞山派为主,兼收金陵、吴、蜀各派,编成《五知斋琴谱》,收三十三曲。谱中除题解和后记以外,还有许多批注和分析,并注明哪些地方是自己所加工之处。
《五知斋琴谱》编成后,未能出版。五十四年后,徐祺的儿子徐俊在知音周鲁封的资助下,才于康熙年间首次刊印。后来,《五知斋琴谱》成为广陵派的重要谱本,同时也成为对琴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清代琴著。
三十六、东皋禅师
东皋禅师(公元 1639 年 — 公元 1696 年)原名蒋兴俦,法名心越,浙江金华人,清初曹洞宗禅宗名僧、虞山派琴家。
东皋禅师原为杭州永福寺住持,公元 1677 年,因避乱东渡日本,后为水户岱宗山天德寺住持。
东皋禅师本人为琴家,是庄臻凤的弟子。他东渡日本时带有五张琴,还带有《松弦馆琴谱》、《理性元雅》、《伯牙心法》、《琴学心声》和自己所著的《谐音琴谱》。他东渡日本,不仅带去了曹洞宗禅宗佛法,同时也将虞山派琴风传到了日本。
师从东皋禅师学习琴学的,有医生人见竹洞、在幕府任职的杉浦琴川等。
东皋禅师的琴曲作品包括《熙春操》、《思亲引》等,收录于《和文注琴谱》和《东皋琴谱》中。
三十七、吴之振
吴之振
吴之振(公元 1640 年 --1717 年) 字孟举,号橙子,别号竹洲居士,晚年又号黄叶老人、黄叶村农,清初诗人、书法家、画家、琴家,石门 ( 今桐乡 ) 人。
吴之振性情坦率豪爽,淡泊名利,慷慨好施。他筑别墅于石门城西,取苏东坡“家在江南黄叶村”诗意,名为黄叶村庄。他游意于其间,致心于诗,兼工书画。诗骨清逸,新不伤巧,奇不涉偏,学宋人风骨。
吴之振晚年谢绝交游,诗益精细,书法得晋人精髓,潇洒圆劲,人多宝之,每墨迹未干即为亲朋攫去。
吴之振亦为琴家,著有《德音堂琴谱》,是当时的重要琴著。
三十八、金陶
金陶(公元十七、十八世纪)字吾易,嘉兴人,清初琴家,曾为清宫内廷琴师。
康熙帝第五次南巡时,金陶曾进古琴及《奏御琴谱》,受到康熙帝的召见,并在御前演奏了《太平奏》、《平沙落雁》等曲。由此供奉内廷,成为宫廷琴师。
金陶晚年时,隐居于西湖,后传琴予王泽山。
三十九、云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