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咽音
2012-4-18、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关于咽音!我真正了解和接触并下决心学习“咽音”是在听完了现任北京声乐研究所所长钟振发老师讲的有关“林俊卿博士及其咽音练声法”理论大课后,并亲眼所见一些在耳鼻喉科医生眼里、甚至在我个人眼里已无药可治的嗓音病人和某些在声乐教师眼里已前途渺茫的声乐学员,经过钟振发老师较短期的“咽音”训练和矫治后所出现的神奇变化。这其中不乏有音乐学院考生、本科生和进修生,文艺团体的演员、歌唱家,还有一些普通人。他们或是因为声带麻痹而出现发声无力、说话困难,或是因为用嗓不当造成声门闭合不良而出现嘶哑,或是因为声带过长、喉头挤紧而发高音困难等等。 “咽音练声法”为什么会有如此明显的效果?它与一般声乐老师所教的普通练声法有什么区别? 大家知道声乐教学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个是歌唱发音训练,另一个是艺术作品演唱。在国外有专门的发声训练老师,也有专门的艺术指导老师。而在我国,一位专业的声乐教师承担着以上两个不同方面的教学内容,特别是对教授西洋美声歌剧唱法的人来讲,要求是相当高的,难度是相当大的,对一般声乐教师来讲,很难做到两全其美。 从目前我国声乐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来看,没有专门设置与歌唱训练有关的发声生理课程,也就是说,无论学唱的学生还是教唱的老师没有接受过此方面系统的、专门的教育,因此对唱声或歌音(Singing voice)产生的生理基础、物理基础缺乏正确的认识,这可以从学生对声带长在哪里、横膈膜在什么地方等问题的回答不清楚、不准确中可见一斑。而目前绝大多数声乐教师的训练方法仍然停留在“口传心授”的方式上,很少涉及与歌唱发音有关的生理解剖知识和部位,学生主要靠模仿学习,靠“悟性”长进,因此难以做到准确和有效。 从学生的临床主诉和所表现出来的歌唱机能状态来看,有些声乐教师或对什么是正确的歌唱机能状态似是而非,模棱两可;或因只求一时明亮的声音效果,而忽略了要保持长久的嗓音健康状态;或出于对学生嗓音的保护,不敢过于要求或要求不到位;或对不良的歌唱状态缺乏有效的矫治、训练手段等等,因此常常会看到学生表现出与老师所要求的良好的、正确的歌唱机能状态截然相反的情况。比如老师要求“打开、放松喉头”,而学生的喉咙是紧缩的、上提的和挤卡的;老师要求要唱在“气流”上,而学生实际是唱在“肌肉”上;老师要求用“方法、技巧”唱,而学生是凭“本钱、条件”唱等等,由于以上种种原因和情况,学生难免在学唱过程中出现喉咙不适、容易疲劳和嘶哑、高音费力、声带充血甚至出现病变等情况,以致影响其艺术表现力的发挥和创造。 而林博士的“咽音练声法”为人们解决在歌唱发声训练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不良发声状态提供了最佳解决手段和途径。该方法抓住并剖析了美声歌唱的本质,从解剖学和生理学入手,通过一个个具体的“无声的”和“有声的”练习,比如甩摇下巴练习、舌成沟状练习、抬头张嘴练习、“蛤蟆气”练习、“赫气”练习和在不同姿势下发“咽音”练习等具体练习方法,使学员们在一定的时间内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去强化训练歌唱所要求的正确呼吸状态,喉咙打开、放松状态和发高音时的机能状态。而这些机能状态是平时用嗓说话时体会不到的,是一般“咪咪咪吗吗吗”的普通练声方法难以实现的,即使是受过一定时间专业训练的歌手(指用一般练声方法训练)有时也难以做得准确和到位的。 就拿歌唱的呼吸训练来讲,过去我的理解是一定要先吸好了气再发声,这才是符合生理的。然而建立在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呼吸方式是缺乏控制力的,很难保持歌唱所要达到的音长,自然容易出现憋气、塌胸、喉肌用力的情况。而钟振发老师在运用林博士的“咽音练声法”中有关无声练习即“蛤蟆气练习”时强调,要保持吸气的姿势,胸部站定,两肋扩张靠腹部来控制呼吸的方式,确实实现了吸气肌群与呼气肌群同时工作,达到了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歌唱呼吸要求。此练习方法锻炼和增强了平时很少用的吸气肌群,使我们进入到一种“超自然”的呼吸和歌唱状态之中,因此是一种非常有价值、有意义的歌唱呼吸练习方法。 再比如钟振发老师常教我做的“赫气练习”即在吸气的姿势和状态下发[Ho]音练习的方法,解决了一直困扰着我的“吸气时喉咙可以放松打开”而“发声时喉咙又紧张上提”的问题。此发声练习,原理非常简单,手段非常巧妙,但效果非常明显。我过去常用打哈欠、叹气练习的方法练习喉咙打开,虽然喉咙打开了一些,但效果不如[Ho]气练习来得直接,做得到位。这其中的缘由我想可能与我们每个人对打呵欠、叹气的理解不同因此所做的姿势不同有关,也可能与我们不明确打哈欠、叹气所要求的歌唱机能状态到底是怎样的有关。然而利用“赫气练习”的方法可以解决喉部挤卡、喉头上提的问题,同时也能减轻喉外肌对声带的挤压,因此是一种值得普及、推广的练声方法,它对普通用嗓者来讲也是一剂恢复嗓音疲劳的“良药”。 高音的解决与练“咽音”有关。我真正学习发“咽音”是在学习了三个月的无声练习并做了大量的“赫气练习”之后才开始进行的。我当时心里还责怪钟老师,为什么不一上来就教我发“咽音”,因为我声带较宽大厚韧,发高音困难,最初只能发到g2,而通过发“咽音”练习确实使我感到发高音容易了许多,练声可以发到#c3。但钟老师却认为:“咽音”是歌音的主干,它的作用如同菜肴中放盐和味精,缺了它,没味儿;但用多了,没法吃。而“咽音”的发声必须建立在喉外肌放松的基础上,发声时喉咙必须保持在发“气泡音”的状态上。精辟!难怪我以前听别人说有些人练“咽音”把嗓子练坏了,可能与他们不懂得“咽音”产生的原理和具体要求有关,而这个“罪责”放在了“咽音”身上,真是冤枉了“咽音”,也冤枉了林博士。为此我在这里特别提醒一些声乐爱好者们不要盲目地去练“咽音”,一定要掌握好它发声的要领,不能只模仿它的声音,还要掌握好它发声的机能状态,否则不但不能提高技艺,反而会毁了嗓子。 这就是我所认识和体会的“咽音练声法”,非常朴素,非常自然,也非常简单和有效,且充满了科学的道理。希望更多的人了解和学习它,使之在中国的声乐教育事业和嗓音医学事业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