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古筝艺术美学方面的研讨
2012-4-16、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在第五次全国古筝艺术交流大会上,宣读《筝艺美学初探》的时候,曾得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汉乐研究会会长罗德栽老师的劝勉鼓励,并希望我应继续写下去!尽管深感学浅,力不胜任,但也不愿辜负罗老的一番勉励之辞,下决心再难也得往下写,算作续篇吧!

三、声与韵

中国的民族乐器特别强调声与韵的关系,其中琴与筝尤为讲究音、韵与演技间那种千丝万缕的有机内在联系,从一般概念上来看,声、韵是比较好理解的:当弦、管被外力激发(弹或吹)那瞬间产生的声音,即是所谓的“声”。那么什么是韵呢?查遍了字典乃至辞海、辞源,音乐辞典等工具书,也都未能找到“韵”与音乐有什么直接联系,或诠释准确的词条。然而在音乐美学理论书籍的字里行间中,有关“韵”的相应辞语,几乎都是从文字学、语言学以及诗词佩韵学等文学艺术中借鉴演化而来的,并且又在自己的理论阐述中不断升华延伸,在对筝艺认识水准高下评论时,认为有“韵”即有美,无“韵”则不美。“韵”意味着超群脱俗的风雅之美。它是一种可意会而难于言传的美。

大凡演奏者、音乐评论家、授业解惑的导师们都在不断的强调“韵”的重要性,而这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感觉与气质上的专业词语,在实际上,又如何去把握它呢?古琴与筝界有一个普遍能为大家所接受的界定“声”与“韵”的解释,非常明了,弹弦所得之实音为“声”,余音部分的“虚声”则为“韵”。而周耘著《古筝音乐》对筝中的“声”、“韵”的解释则是这样的:“筝界把定弦音看作‘正

1 2 3 4 5 6 7 下一页声’,正声以外的音,视为‘韵’,正声不足则以韵补之。”“所谓以韵补声”就是通过左手按颤、滑的奏法,弹出五声音阶定弦以外的音如4(fa)7(si)等音。这种诠释会误导人们这样去理解:筝上的“韵”是因筝定弦为五声音阶的不足之故,才不得以而为之的补缺作法。有被逼无奈之感。“韵”硬是给挤出来的!然而“韵”在筝艺的位置中应当说是其精髓之所在,强调虚、实关系的调配得当,才能成其气韵的。是千百年来从事筝艺的祖祖辈辈艺术家代代苦苦追寻的最华彩的情致,而被称为“韵味”的东西。

以上的阐述讨论对“韵”的理解与诠释还仅是一般性理解,实际上“韵”这一词在筝艺音乐演奏理论范畴中,还远不止这些,它具有更深层次、更难以理解的内涵意义。是值得我们筝家同仁认真研究与探讨的。下面我们还会用一定篇幅进行具体深入的探究。

千百年来在漫漫的历史时日中,筝艺发展举步维艰,如履薄冰,缓缓续续的挨过来的,它的整个流传过程,多半沉沦于民间,在底层社会中艰苦的传承至今,从许多文学作品反映来看,筝的身影多出没于青楼柳巷,历代的那些士大夫阶层和自命不凡的文人视筝为轻薄浮躁之器,不被人看好,在正史、野史、文词杂记之间都充斥着污蔑轻谩的攻击。《乐道类集》、《续一切经音义.新华严经音义》、《集韵》均载有“兄弟分瑟为筝”;“姊妹争瑟为筝”;还有称为宛无义者或“秦人不义,秦俗薄恶,父子有争瑟者,人各其半,当时名为筝”。以“争”为“筝”;说弹筝的人,兄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弟、姊妹、父子都是那么的不仁不义,寡廉鲜耻,最为可怕可笑的是,我们许多筝家竟把这样一些污秽引为筝史趣话在谈论和介绍,甚至不加批判的写在自己的鸿篇巨制著作中。不仅如此,还有什么“淫筝浪琵琶”、“弹琴不清,不如弹筝”……等等不一而足。他们对筝是极端鄙视,不屑一置的,在他们眼里筝是没有什么“韵”可言的,不堪入耳。“归家且觅千斛水,净洗从前筝笛耳”。(苏轼《听杭僧惟贤琴》)不仅是弹琴的看不起弹筝的,就连弹筝人自己也感底气不足,或者压根没有承认筝有“韵”的存在,已故的筝界老一辈泰斗梁在平老先生,从他老“琴韵筝声斋”到后来的“台北琴韵筝声总社”的一这历史过程中,就从心底里没认可筝是有“韵”的艺术。(这里决没有伤害和诋毁梁老先生的意思,只是举例说明一种现象而已)。他老对琴与筝两者之间,认为琴的“韵味”远胜于筝,而筝也不过是繁声促节的乐器,然而同时在梁老的《筝路历程文集》(1986年出版)却又说:“我作曲的基本精神是采用古琴的吟、猱、进、退的特色与意境超然的泛音,运用到筝曲,有琴曲上不能表达的音色(例如,几度的进退音,耳音不能听到)在筝上可以表达出来……”。

  • 古筝教程
  • 本类人气排行:
    业余古筝考级通过最高级是
    一些人,尤其是那些对艺术几乎一窍不通

    中国音协全国古筝演奏考级
    中国音乐家协会社会音乐水平考级教材《

    古筝名曲《长相思》
    好长时间没有沉下心来听一首曲子了,有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筝考
    一级:1、小剪剪花 河南曲子曲牌 曹

    古筝初学者,购买古筝后,
    古筝初学者,在购买古筝后,一般都会面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