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谱控

论钢琴教学与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这篇文章从初稿,到现在用了几个月时间,结合了我钢琴教学以来的一些观点,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论钢琴教学与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 (提纲摘要):

一、钢琴教学在儿童创新能力培养中得辅助功能
(一)钢琴教学有利于人脑智力的开发
(二)钢琴教学有利于发展多种思维
(三)钢琴演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一)在儿童钢琴教育中家长的几种心态:(论点:注重基础)
1、望子成龙,出人头地
2、学琴只为了考级
3、只求陶冶情操,就可随便学

(二)如何理解儿童钢琴教育中的“创新”

二、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一)在“听觉训练”中培养儿童创新的能力(论点:注重音色。)
(二)在“钢琴演奏”中培养儿童创新的能力(论点:注重音乐表现。)
(三)在“即兴创作”中培养儿童大胆创新的精神
(论点:幼儿钢琴启蒙教学,学音乐是前提。根据互动教学原则、结合儿童心理特点,钢琴教学从琴内扩展到琴外。)


正文:

论钢琴教学与儿童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钢琴教学在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辅助功能
钢琴教学是一个潜移默化得过程,可以促进儿童智力开发,锻炼坚强意志,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等等。使其得到智慧的启迪与心灵的净化。

(一)钢琴教学有利于人脑智力的开发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对左脑(主管语言、数理逻辑思维)的开发,而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右脑(负责鉴赏音乐绘画、主管形象思维)。因此人类要不断开拓自己的智能潜力,关键在于开发右脑。钢琴演奏需要人的“眼、耳、手、脚、脑、”等五个器官的同时配合,听音乐属于右脑思维,学习器乐强化了左手运动,也利于右脑开发。学琴的孩子一般思维敏捷、学习成绩较好,这是事实得到证明的。无怪乎有的论者便直接了当地断言:“一些孩子聪明过人,并非都是天生条件超群,而是因为他们有了好几年的学琴经历和左手功夫”。 再有,屡被引证的某些科学大家的例子:爱因斯坦会演奏钢琴和小提琴,达尔文自幼酷爱音乐,钱学森深谙古典音乐……等等。美国心理学家劳伦斯曾提出:“只有当大脑右半球也充分得到利用时候,这个人才最有创造力。

(二)钢琴教学有利于发展多种思维
    创造力就是运用不同思维方法思考的能力,而钢琴弹奏中的心智力活动确实存在多种思维方式的共同参与。诸如钢琴音乐的非语义性有助于儿童通过发散性思维导向创新性思维的发展,音乐与数学的某些对应、比例关系和内在联系,又可启发儿童的逻辑思维的抽象思维。比如背谱演奏中至少有三种记忆,一是音乐的记忆,即声音的记忆;二是乐谱的记忆,即图形的记忆;三是手指记忆,既肌肉的记忆,在成功的背谱演奏过程中,以上三种记忆方式互相紧密地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中即有形象思维又有逻辑思维。

(三)钢琴演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
    钢琴演奏本身就赋予钢琴作品生命力的二度创造,它要求演奏者能准确地感知音乐作品,深入发掘作品内在的意蕴,在演奏种把感情体验,想象,领悟结合起来,并注入对作品体验的个性特点,这就是钢琴演奏的再创造,一般学过钢琴的人都才思敏捷,想象丰富,意志坚强。古今中外一些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与钢琴结合至交、终身相伴的不胜枚举。
 
二、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一)在儿童钢琴教育中家长的几种心态:
1、望子成龙,出人头地
我认为业余钢琴教学需要培养的也应首先是“人”,而不是“家”。要把学习钢琴作为一种素质教育,而不是一种强迫性的机械运动。现在以独生子女为主,每个家长都有着一种望子成龙的美好愿望,但世界上的钢琴家有几个?而他们必定有惊人的毅力,他们的童年也一定失去了许多同龄孩子所有的乐趣。家长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学琴的兴趣大小。我想说的是,孩子是天真的,对音乐有先天的感受,不同于大人,他们有他们的审美观,不要用我们的理解去强加于他们,也不要去扼杀他们天真的感受。如果小孩在家长的强迫下练琴,那就不是音乐了,只能说是一种机械的运动,或者更有些孩子是用琴声去反抗,那意义何在呢?对于大部分琴童来说,学琴还是为了培养兴趣、陶冶情操,使他们在优秀的音乐文化氛围里健康成长,具有较好的音乐想象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2、学琴只为了考级
有些家长孩子学琴只是一味地追求考级的进度,互相攀比,单纯练几个曲子,抱着天天练,只为了应付考试,从而忽略了基本功的训练,可见到一种“超报”现象。其实这种浮夸的攀比是无聊的。即使是技术上真正达到十级水平(弹完740、莫什科夫斯机练习曲等)只能说是刚刚跨入钢琴艺术殿堂的大门。这个殿堂里收藏着数量巨大的奇珍异宝,等待我们去探索。音乐不是真空中的音响,音乐无法摆脱世俗的纠缠。但是,音乐毕竟有其超凡脱俗的特质,多一份功利就势必要疏远一份音乐。著名钢琴演奏家托萨告诫:“如果有一个满怀功利心的家长站在身后,即使孩子是天赋神童,也难成大师。因为家长把音乐艺术作为追求成功的手段,功利心会污染孩子纯洁的心灵,中断对艺术的攀登。” “艺术教育的致命缺憾,就是过于强调技术至上,似乎技术练好了就懂了艺术”。长此以往会使孩子对艺术的欣赏和审美能力降低。机械化的记忆,让孩子连滚带爬地往高级别蹿,无异于拔苗助长,这样练下去,再好的苗子也会毁掉的。

3、只求陶冶情操,就可随便学
也有很多家长都有这么一种观念,反正自己的孩子不想成为钢琴家,那就随便找一个钢琴老师教教不就行了,反正以后能弹一两个曲子也就可以了。这种想法是没错,但是往往伴着家长的一种错误选择,认为既然弹钢琴不是那么重要,那么对于钢琴老师的选择也就不是那么严格了。这种选择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有些学生,学琴已经好几年了,毛病一大堆,要改正必须花上更多的时间和学生自己的努力。我曾遇到为数不少的学生,虽然已经有一定程度,但弹琴纯粹是机械手指运动,虽然看起来跑得很快,但音色硬邦邦没有张力,弹什么都一个样,完全没有音乐表现。这样都不能弹奏出美好的音乐。好的老师不仅仅是让孩子接触音乐,同时也教会孩子一种思维方法。好的老师会引导孩子,而差的老师可能就是机械地教孩子练习,这有点类似于雕塑家和木匠之间的差别,艺术和非艺术往往也就差在这一点上。过于强调技术的训练,而对技术以外的其他方面却没有多少要求的话,则是违背了业余钢琴教学的基本原则,也不能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二)如何理解儿童钢琴教育中的“创新”
我们要正确理解“创新”的含义,对“创新”的定位不能太高,在业余钢琴教学中,如果儿童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演奏中不断熔入自己的个性,能很好地表现音乐、创造音乐,那就是一种创新,因为用发展的眼光看,这样的孩子将很可能成为创新型的人才。

三、儿童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
要求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其途径应该是广阔的,教师只要自己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不难把创新教育渗透在钢琴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在“听觉训练”中培养儿童创新的能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与语言的天然媒介都是听觉——声音,声音是为解释乐曲服务的。声音的可塑性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只是一种感觉。钢琴音乐是通过乐音表达思想感情并和听众交流感情的。俄罗斯著名钢琴家涅高兹的一段话:“任何钢琴演奏总是以发出的声音、‘制造出’声音为其目的,那么无论你弹的是练习曲还是;艺术作品,弹钢琴必然就是在声音上下功夫,说得更确切些,就是练习声音。”
 
孩子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是与生俱来的,第一节钢琴课就应当让孩子分辨什么是美好的声音,可以形象地告诉孩子:“我们要让钢琴愉快地唱歌,而不是乒乒乓乓地吵架”。优美的旋律,能激发孩子的弹琴愿望。孩子弹完一首曲子,让他思考听到了什么,又看到了什么,作者在想什么,帮助孩子展示音乐中的美能激发起较高的学琴动机。乐谱上面只告诉我们音符、速度、表情记号等,但却无法告诉我们用什么样的音色去演奏。但光这样演奏,不加思考机械的演奏岂不成为了一部无生命的乐谱复读机?为什么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人去演奏地位,正因为我们是有生命的,演奏的时候我们熔入了自己的理解,是对其再创造,如此所演奏或演唱的音乐才可能深入人心, 感人肺腑。声音的问题既然是如此重要,作为一个对学生负责的教师,必须把声音的训练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从长远来看,要使学生成材,必须训练出好的技术,好的声音。作为一个钢琴演奏者,声音的好坏与质量是决定其水平和档次的一个重要标准。

赵晓升先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中提到“内部听觉”的三个层次即“树立声音标准、模仿杰出的声音、创造新的声音”。也就是说,在听觉训练中,第一步是要能够在内心中听到最好的声音;第二步是能够将自己的演奏与内心听到的声音之间进行协调;第三步是能够听到真正属于自己新的声音,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让儿童倾听各种音乐并有较好的音乐听觉积累,帮助他们形成自己的音乐理解,因为钢琴演奏中的音色、触键,在不同时代、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格特点;不同演奏家对同一曲目的不同处理,使其音色也各不相同。例如我们可以让孩子了解莫扎特钢琴作品应当有什么样的基本音色,而在这个基本音色范围内,从各位大演奏家们手下流露出最精彩的莫扎特钢琴曲有有什么样的与众不同的特点,通过每位钢琴大师的声音“储存”与研究,引导儿童想象自己所演奏曲目的音响效果,全神贯注地倾听自己的演奏,使自己的演奏音色逐渐与大师的音色协调。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孩子不断倾听过去未曾发现新鲜的东西,想象从未弹出过或从未听到过的各种声音,及时发掘与肯定他们带有“自我”的听觉理解,使儿童创新意识也将在“听”过程中不断萌发。

(三)在“钢琴<

  • 钢琴教程
  • 本类人气排行:
    如何为民族调式的六声、七
    1、 首先介绍民族六声调式

    连奏双音的弹奏要领是什么

    同音换指的三种弹法

    五声性调式歌曲的钢琴即兴
    五声性调式歌曲的钢琴即兴伴奏&nbs

    给网友的一封信(关于悲怆

    栏目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