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天华
2012-4-13、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刘天华
刘天华(1895~1932)原名刘寿椿,江苏江阴人,民族器乐作曲家,二胡、琵琶演奏家、音乐教育家。为著名文学家刘半农之弟,也是我国30年代的国乐大师,由于他在创作和演奏上的努力,使我国的国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开拓和发展我国民族音乐做出了巨大贡献。刘天华生活的时代,正值内忧外患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叫花子胡琴要饭的笛”一语道出了当时民族音乐的社会地位。就在那样的环境里,刘天华抱定“改进国乐”的坚定信念,在崎岖坎坷的路上奋战了20年,培养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民族音乐演奏家,创作了几十首二胡、琵琶曲和练习曲。人们所熟悉的二胡曲《病中吟》、《月夜》、《空山鸟语》、《光明行》、《苦闷之讴》、《独弦操》、《烛影摇红》等都是他创作的。刘天华对我国民间音乐也作了许多整理工作,他就是因为在天桥收集“吵子会”锣鼓谱,在与民间艺人接触中,不幸染上猩红热病,于1932年6月8日因医治无效而病逝,时年仅37岁。
刘天华一生是相当清贫的,虽然他在大学任教,但那时教育经费紧张,教师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刘天华对于贫穷毫不介意,一心一意地投身到音乐事业中,他经常对妻子说:“大丈夫唯患事业之无成,家有贤内助,贫困何足虑”。
刘天华对待自己的学生如同对待子弟,非常诚恳负责。学生无论聪明与否,他都认真教导。他从来不说“没有天才”、“学不出来”等刺伤学生自尊心的话。对于后进的学生,他总是谆谆教导他们:“你某处练得很好,不过某处还需多下些功夫。如果别人练上1小时,你便练上2个小时,使你的成绩和他相等,不必灰心失望”。
有一次,一名外国女音乐家邀刘天华到美国去开音乐会,他婉言谢绝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他回答说:“不去的理由有两点:第一点是因为我自己的技术还没有能达到顶点,我作曲的内容还不能算丰富;第二点是因为同行的外国人,她的钢琴和独奏技术并不出人头第,恐怕到了美国,不但不能把国乐的优点充分地表现出来,倒反带累了国乐,使它在国际间不能获得应有的地位。10年以后,有了充分的准备再去不迟。不去则已,一去必须使国乐在世界上占有光明的地位”。
刘天华的音乐思想是以继承民族优秀遗产为基础,借鉴外来技巧为辅助,来发展我国民族音乐艺术。他主张:“要把音乐普及到一般民众中去”,“反对音乐成为贵族的玩具”;他提倡“一方面采取本国固有的精粹,一方面容纳外来的潮流,从东西的调和与合作之中,打出一条新路来”,反对“全盘西化”和复古国粹派。
刘天华及其兄弟的成就,博得了祖籍乡亲父老的赞誉,对其名曲《空山鸟语》真是妇幼皆知。现在南沙镇人提到“刘氏三杰”,无不引以为自豪。
刘天华为国乐的昌盛而付出了自己的生命。他病逝以后,人们把他葬在北京香山附近一个林木环绕的山上。十年动乱中,刘天华的墓碑被砸成碎块,但是,墓碑主人为我国音乐事业建立的丰功伟绩,却永远不会泯灭。
在刘天华逝世六十周年的时候,北京举行了隆重的纪念大会,文化部艺术局、中国音乐学院等许多单位送了挽联。文化部艺术局的挽联是: 一代宗师,众人敬仰, 发展民乐,后继有人。 中国音乐学院的挽联是: 振华夏乐魂,承传古韵千秋在。 扬民族情操,并创新声万古存。 在刘天华百年诞辰的1995年,首都举行了音乐会,中央民族乐团演奏了他创作和整理的10首二胡曲和3首琵琶曲。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在演出结束时说:“刘天华是我国杰出的民族音乐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他的作品很有艺术感染力,中国人民无论走到那里,听到刘天华的曲子,都会顿生思念家乡之情。” 这是对刘天华先生崇高、确切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