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乐文化8:佛拉明戈音乐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佛拉明戈的酝酿萌芽期约在1765 - 1860间, 1774年,才真正有佛拉明戈的记载, "Cartas Marruecas" of Cadalso,早期的Flamenco是纯演唱的,以拍掌打节奏toque de palmas,等到Juli嫕Arcas时,才加入了吉他伴奏.从1850年左右歌手在Seville等地的「佛拉明哥酒吧(cafe cantante)」驻唱开始,佛拉明哥自此开始50年左右的黄金时代(1859-1910),各种佛拉明戈的形式便再这时产生,并且严肃的深唱腔(cante jondo)也在这时形成.佛拉明戈舞也在这些cafe cantantes达到巅峰,
佛拉明哥深唱法(cante jondo)
佛拉明哥发展出的特殊的唱腔(cante jondo),一般叫做佛拉明哥深唱法,歌声要传达出歌手的灵魂,甚至使听者着、浑身起鸡皮疙瘩。这是佛拉明哥歌者的最高标准。常见半音甚至微分音的装饰唱腔,应与阿拉伯音乐有关联,(音质是一个因素,没有天生沧桑粗哑又能高亢的嗓子,似乎就没有希望,尽管听说有人猛喝烈酒来烧嗓子。运腔的技巧也是一个原因。还好这是可以学而得之的。近代最有名的歌者为自觉型兼原创型「岛上的虾子」葛马龙(Camaron de la Isla)者,葛马龙以他天生的吉普赛嗓音,幼年时就在这种南方阔少爷办的私人聚会演唱,博得美名,十六岁就成为职业歌手,是安达鲁西亚各大佛拉明哥节庆争相邀约的首席歌唱家,跟着大型舞团到欧美巡回公演
此后受到商业化的影响,佛拉明戈进入了所谓的佛拉明戈歌剧时期Opera flamenca,简化流行与南美的形式进入佛拉明哥中,佛拉明哥深唱法式微,对正统佛拉明哥而言这可说是中衰期, 「佛拉明哥酒吧(cafe cantante)」在西班牙内战前消失。四○年代第一家tablao(也是佛拉明哥酒吧)「Zambra」成立,适时填补位置,让佛拉明哥艺术家有磨练技艺兼赚钱维生的场合。在知名tablao演出的资历,甚至可以提高身价。外国观光客固然是观众的大宗,但也不乏死忠的当地客人去欣赏高水准的佛拉明哥艺术
1955起Antonio Mairena开始佛拉明哥的复兴期,重回cafe cantantes的盛况,大众传播媒体将佛拉明哥流行化,世界化。佛拉明哥艺术家演出的管道变得多样。歌手和吉他手可以灌录唱片、开演唱会、演奏会;舞者也可以上电视、拍电影、加入舞团巡回公演。而tablao观众依旧是外国观光客,演出者却可能不长进,为了大家方便,节目都是千篇一律的「孤调」(soleares)、「欢愉调」(alegrias);再「孤调」、「欢愉调」。为了符合外国观光客期待的「典型西班牙」,十二个女郎、两个歌手、两把吉他,比比看谁最吵闹、谁尖叫最久。歌唱烂掉、舞跳烂掉,这是半生在tablao工作的老歌手「塌鼻子」(Chato de la Isla)的抱怨。而现代的佛拉明哥显现出各种影响,如爵士乐,拉丁美洲的Salsa, Bossa Nova等.而吉他往往脱离的舞者成为独奏或合奏的的形式( z-2, 7'30, Calima, Gerardo Nunez) , Paco de Lucia为此类的先锋与佼楚,吉他手帕哥德路西亚(Paco de Lucia)把「创作」的概念放进「传统」佛拉明哥歌曲里。七○年代随着唱片工业的兴盛,与歌者葛马龙合作,帕哥新编了许多吉他旋律(falsetas),葛马龙自己用他优厚的嗓音延长拍子、切割节奏,制造出更轻快、更悦耳、更符合年轻人口味的佛拉明哥音乐。 (8-9, 1'30')于是有不讳言自称是葛马龙派的年轻歌手纷纷出现,在大小节庆中展现歌艺,灌制一张又一张「新」佛拉明哥音乐,也加入越来越多乐器到音乐中。
其实并没有所谓「商业的」佛拉明哥或「正统的」佛拉明哥,只有「好的」佛拉明哥和「坏的」佛拉明哥。的确,有些tablao会派人拿帽子和相机在观众间穿梭,突然帮你带上帽子、按下快门,帮你照张到此一游的照片然后要你付钱。他们做这些也只不过想多赚点钱罢了。还是有很好的tablao愿意推出一流的舞者与乐手,就看观众识不识货而已。有些人就是爱去排场豪华的夜总会看「西班牙舞」,那当然不要期待歌手舞者能谱出「神魔(duende)」。
其实呢,最「道地的」佛拉明哥场合,应该是当这些佛拉明哥艺术家,不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