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国古典音乐漫谈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也在这一时期,杨荫浏(1899—1984)先生为了全面研究中国音乐史,首先开始古代律学的研究。他通过自己的实际实验(自制铜律管),否定了康熙十四律;又亲自研究历代乐律文献,特别是明中叶朱载堉“密律理论”,写出了《平均律算解》,为进一步研究中国音乐史作充分的学术准备。在教学实际中,他深深体会到音乐史研究不能从文献到文献,而应该引入大量活生生的传统音乐资料。为此,他在1936--1937年,利用暑假返乡的机会,将苏南民间吹打乐“十番鼓”“十番锣鼓”的艺人请到自己家里,依乐器、乐曲逐一请教,直到完全掌握为止。他因此和刘天华先生遂成为本世纪最早深入到民间收集传统音乐的音乐学者。
四、杨荫浏和延安音乐家们的新建树
杨荫浏假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学院教学之机会,开始撰写他自己心目中的古代音乐史和中国音乐概论。于1943年底完成《中国音乐史纲》,并自己刻写油印,装订成册。虽不是正式出版,却也获得当年国民政府教育部二等奖。《中国音乐史纲》的正式出版,则是在十余年后的1953年了。这一时期,杨荫浏先生还写了一篇《国乐前途及其研究》专论。全文共十节:即国乐的事实;国乐将来地位的前瞻;国乐特殊注意的必要;音乐在我国的出路;国乐研究多方面的准备;国乐基础的深度;国乐基础的广度;国乐园地中的工作;各人的责任;去取的审慎。从学术的角度看,该文是那一历史阶段讨论研究中国传统器乐艺术最具价值的一篇论文。1980年代重新发表后,曾引起大陆民族音乐学界强烈的反响。
这一时期,中国音乐理论界的另一位知名学者沈知白先生也陆续发表了数篇论述传统音乐的文章,如《中国近世歌谣叙录》、《民间音乐与民族音乐的建立》、《中国戏剧中的歌舞与演技》、《元代杂剧与南宋戏文》、《论昆腔》、《怎样改革旧戏的音乐》等。其中,有关魏良辅、梁辰渔(伯龙)在昆曲改革方面的历史经验、有关戏曲锣鼓在戏曲艺术中的特殊地位、价值等,均属确当、精辟之论。
1940年代,聚集在陜西北部延安的一批音乐家,一方面从事音乐创作,另一方面也以很浓厚的兴趣广泛收集、记录、研究当地的各种民间音乐如民歌、歌舞、说唱、戏曲、器乐等。早在1938年,在吕骥宣导下,就成立了“民歌研究会”,1941年,改为“中国民间音乐研究会”,主要成员包括吕骥、安波、刘炽、李焕之、马可、关鹤童、张鲁等。在音乐学研究方面,这一时期的代表性论文有洗星海的《论中国音乐的民族形式》、《民歌与中国新兴音乐》、《论民歌的研究》;吕骥的《民歌的节拍形式》;钱仁康的《论民歌》等,均不乏真知灼见。
但最重要的一篇著作应该说是吕骥的《中国民间音乐研究提纲》。该文写于1941年,是为延安鲁艺民间音乐研究会写的。1948年发表于《民间音乐论文集》。全文分四部分:前言;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目的;研究中国民间音乐的原则和方法;民间音乐的范围;应该研究的问题。在「民间音乐的范围」一节,论者将中国民间音乐分为八大类别,即民间劳动音乐;民间歌曲音乐;民间说唱音乐;民间戏剧音乐;民间舞蹈音乐;民间风俗音乐;民间宗教音乐;民间乐器音乐。这一看法,在很大程度上对1949年以后大陆的中国传统音乐分类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在“应该研究的问题”一节,论者分“一般”和“专门”两类:“一般”中包括:民间音乐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及其对于人民思想感情的影响;从民间音乐所见到的中国人民的生活、思想及感情,各民族人民表现思想、感情的不同方法与表现形式;从民间音乐中所见到的人民的审美观点、民族语言和地方方言对于音乐的影响;民间宗教、风俗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各时期的宫廷贵族音乐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及其相互的影响;外族音乐与中国民间音乐的关系及其相互的影响;各种民间音乐的分布现状、相互的关系及其流传演变的历史;各地各种民间音乐的相互关系与影响;各族民间音乐的发展与改革方面的问题;在“专门的技术问题”中包括:各种民间音乐的音阶、调式及其曲调构成的研究;各种民间音乐的曲体形式及节奏构成的研究;各种民间音乐的演唱技术与表演技巧的研究;各种民间乐器的流传发展历史与演奏技术、流派特点发展历史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