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专题】彝族山歌与“阿诗玛”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五、彝族山歌与“阿诗玛”
彝族是生活在我国四川凉山地区的少数民族。彝族人民勤劳、勇敢、善良,他们用自己的山歌歌唱劳动、自由、爱情,歌唱自己的人民和自己的生活。彝族人喜欢唱歌,往往是即兴编唱,出口成章。他们创造了多种歌谣,如“情歌”、“劳动歌”、“哭嫁歌”、“叙事歌”、“风俗歌”等。
情哥是彝族男女青年倾吐心曲表示爱慕的歌谣,是他们集体智慧的结晶。情歌词句自由、通俗、精练,形象鲜明,具有浓厚的山野气息。曲调优美柔和,连绵不断,有如涓涓细流,潺潺于丛林溪谷之中,如山歌《苦口良药情才真》。
《妈妈的女儿》是凉山彝族人民中最流行的一首歌。它是在姑娘出嫁时唱的,因此又叫《哭嫁歌》。彝族姑娘从十一二岁就开始学唱《哭嫁歌》,不会唱就叫人瞧不起。
凉山彝族过去长期处于奴隶社会,妇女地位很低,特别是在等级森严的“等级内婚、家支外婚”以及“买卖婚”和“转房”制度下,妇女实际上已沦为奴隶和生产、生育的工具,毫无人权可言。《妈妈的女儿》正是反映了彝族妇女悲惨命运和对自由婚姻的追求。它通过一位嫁到远方的姑娘哭诉自己悲哀的一生,对奴隶社会的买卖婚姻制度提出了强烈的控诉和抗议,表达了彝族妇女对自由婚姻和幸福生活的渴望,如其中的一段:
叔爷父兄们,馋了吃狗肉,狗肉止不住馋;渴了喝狗汤。
狗汤解不了渴;冷了穿狗皮,狗皮抵不住冷;穷了哟就卖女儿,卖来的身价钱算不得时富。
妈妈的女儿哟。
血已换成水喝,肉己换成钱用。女儿不走也得走了!
女人出嫁后,生活是很凄苦的,在夫家受尽虐待!
彝族撒尼人有一篇著名的叙事歌《阿诗玛》。这是在撒尼人中广为流传的、拉尼人民用血和汗培育起来的一朵永不凋谢的鲜花,它通过阿诗玛与阿黑同封建势力的代表——热布巴拉家的斗争,歌颂了劳动、勇敢、自由和反抗精神,体现了撒尼人民反对封建压迫的坚强意志和追求自由幸福的美好愿望。撒叵人民随时随地歌唱“阿诗玛”,甚至把自己比作阿诗玛,并不断地用自己的生活来丰富它,用美丽动人的诗句去刻画和塑造自己喜爱的阿诗玛。他们用全部的心灵和智慧去歌颂她,所以撒尼人民称“阿诗码”是“我们民族的歌”,阿诗玛是撒尼族一个聪明、美丽、勤劳的姑娘,是千万个撒尼姑娘中最好的一个。她用她的美丽、善良、能干吸引了许多的青年,小伙子们“没事每天找她三遍,有事每天找她九遍”。阿诗玛的好名声传遍了整个天下。
长湖水静如睡,映出透逸山峦,云海涌涌。二三只白鹅游来游去,阿诗玛提着水桶来打水,远处传来优美的笛声。这笛声来自山间,山峦和天檐相接连,茸茸浅草上,白色的羊群挤挤攘攘,一株万丈青松屹立在石岩上,吹笛人就在松树旁,这个撒尼小伙子叫阿黑,是个精壮的牧羊郎。阿诗玛坐在湖水边,她沉醉在笛声中。笛声越吹越悠扬,阿诗玛和着笛声高声地唱了起来,笛声和歌声一问一答,回荡在山间。阿黑被歌声迷住,在山峦的小路上奔跑寻找歌声,可被群山拦住了去路,他迷了路;阿诗玛在白云间寻找着笛声,可云儿偷走了她的笛声。
阿黑骑着白色的飞龙马,身背着弓箭,涉水而来,跋山而过,穿越森林来到阿诗玛住的村子,寻找唱歌的姑娘。来到湖边,看见一群姑娘在踩麻,听见她们唱:“……阿诗玛的歌声最响亮,绣花绩麻缝衣裳,阿诗玛的手艺最高强。”阿黑问:“我从远方来访她,请你告诉我,阿诗玛在哪方?”“她在云端里,在湖水里,在花丛中,她永远在我们的心里。”姑娘们没有回答阿黑。阿黑骑马继续寻找,来到挥跤场边。摔跤场里,地主热布巴拉的儿子阿支正和一个精壮的小伙子摔跤,互不相让,非常紧张。阿支的家丁们在为他助威,小伙子的伙伴们也在为他呐喊。这时,阿诗玛和她的小伙伴们也挤了进来。阿支终于把对手摔倒在地,他得意扬扬地望着空中的彩绸,彩绸上是阿诗玛绣上的一朵鲜红的山茶花。阿支用挑战的眼光环顾着四周的人群,没人敢应战,阿支得意扬扬地去取那胜利的彩绸。嗖嗖的一支箭射来,钉住了彩绸。阿支缩回手去,人们惊讶地看到阿黑从容地走进场地。阿黑和阿支扭在一起,几个回合后,阿黑将阿支摔倒。
全场观众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评判的长者将彩绸披在阿黑的肩上。人们为得胜者跳起阿细跳月舞,阿诗玛跳得更是高兴,唱起歌来,阿黑为之一震,这正是他千辛万苦寻找的歌声。他取出笛子吹奏起来,阿诗玛听到笛声,骤然停止了跳舞,呆呆地看着他,原来这个胜利者就是自己想找的吹笛人。他披上绣山茶花的彩绸,他是最勇敢的人……
阿黑和阿诗玛心有灵犀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