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鸣乐器(二)
2012-4-12、歌谱控、人气:(载入中...)
弦鸣乐器-分类
弦鸣乐器的再分类,欧美一般是先按乐器的结构特征,再按激发方式划分。结构特征的分类名称系以某一欧洲乐器为代表,分为:
齐特琴类
结构特征是弦直接平行张挂于琴体表面,弦长接近琴身长度;按琴体形状再分为:①板箱体齐特琴类。有两种,一种是拨弦扬琴类,如、(维吾尔族,与阿拉伯的卡嫩琴类似)等;一种是击弦扬琴类,如、等。②长形齐特琴类,如(古)、等。③棒体齐特琴类,如(北印度)、恩增滋琴(乌干达)。此外还有管体、筏体和槽体等,均不常见。
琉特琴类
均有从琴体(共鸣箱)延伸出的琴颈,弦张于琴体及琴头之间的颈上。按激发方式分为:①擦奏,如、等;②拨奏,如、等。
利拉琴类
四边框架形结构,共鸣箱左右两边向上延伸出一对臂,两臂上端之间以横梁(轭)相联,在横梁与共鸣箱底边之间张弦。
竖琴类
三角形结构。包括弓形,如乐弓、弓琴(中国台湾省)等;角形,如竖箜篌、(缅甸)等;三角框架形,如等。此类乐器不同于其他类乐器的特征之一,是弦的一端与琴体(共鸣箱)以一定角度立交连接。
胡西它尔
维吾尔族拉弦乐器。[胡西它尔]意为[悦耳的琴弦]。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等地。是本世纪七十年代初,由新疆艺术学校吐尔逊江参照古回族乐器[艾西塔尔](波斯语,意为八根琴弦)研制而成。
音箱呈梨形,用六块桑木或杏木拼合而成,面板用白松。琴头较短,正面粘有指板,无品位。琴头雕成百灵鸟形。设四个核桃木轴,有四条弦,琴头一侧另有七条共鸣弦。音箱底部有活动支架,用马尾弓拉奏。
演奏时,将琴竖置于左腿上,左手按弦,右手持弓在弦外拉奏。琴身可自由转动,连弓方便。艾捷克
艾捷克是弓弦乐器。艾捷克最早起源于伊朗,公元十四世纪有前传入中亚,流传在撒马尔罕、布哈拉等地。以后传入喀什,增加了共鸣弦,形成有共鸣弦的艾捷克形制。公元十八世纪中,清代宫廷列艾捷克为燕飨回部乐器,叫“哈尔扎克”,与现在民间的艾捷克形制相同,有两根主奏弦,八根共鸣弦,八根共鸣弦分排在“柄”的两侧。
这种弓弦乐器,在西亚因“弓”而被称作喀曼介(Kaman-ane)。Kaman意思是“琴弓”che是“小”的意思,kaman-che意思是“小琴弓。”喀曼介在亚洲地区分布很广,埃及古老的弓弦乐器叫喀曼加阿古兹(Kamanja aguz)。用于古波斯音乐的喀曼介又叫艾捷哈克(Ghizhak),它有2-4根钢丝弦,与伊拉克的朱兹(juza)、土耳其的喀曼加(Kamanja)相似。阿尔明尼亚,阿塞拜疆、格鲁吉亚等地区也都有这类乐器,但是除克什米尔等地的喀曼加以外,都只有1-4演奏弦,而没有共鸣弦。
分布在喀什、阿克苏地区的维吾尔族民间艾捷克主要是达斯坦其(Dastanqi)与柯夏克其(Kaoxakeqi)使用的乐器之一。另外,民间巫师巴克西(Bahexi)也使用它。分布在叶尔羌与塔里木河流域的麦盖提、巴楚、阿瓦提等地的多兰艾捷克经常与卡龙、多兰热瓦甫和打甫组成多兰小乐队,活跃在民间的麦西热甫中。
演奏艾捷克有两种姿势。一是坐势,把乐器底柱放在左腿上部,左手执柄按主奏弦,右手执弓,执弓法与执萨它尔弓相同。另一种是站势,奏者腰系布带,布带前侧有一口袋,乐器底柱插入口袋中,可站立演奏或边走边奏。 艾捷克演奏法与萨它尔演奏法大体相同,但艾捷克琴身短,柄上无品,弦与枘的间距较宽,按弦松紧、音高可相差大二度,因此,不易掌握音准,但是熟练的民间演奏家演奏起来却如象唱歌一样的灵活自如。它最适宜演奏如歌似的小曲,经常为歌唱伴奏,或演奏些小型的乐曲和舞曲。多兰艾捷克除用一般演奏法外,常奏吟音,各种滑音。它更多奏顿弓或连顿弓,表现粗犷、豪迈的多兰音乐风格。萨它尔
萨它尔是弓弦乐器。它在民间已有数百年历史。大约于公元十世纪至十二世纪的时间里,在阮琵琶(多兰热瓦甫)和突厥古老乐器库布兹的基础上创制而成。它引用了伊朗乐器塞它尔Satar的名称,se是三,tar是弦,aetar意思是三弦(实际并非三弦)。公元十八世纪中,清朝宫廷用作燕飨的新疆回部乐叫塞它尔。其形制与现在萨它尔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下冒以革,弦九根,丝弦二,钢弦七。……将拨套在手上或执木拨弹奏”。据民间老音乐家吐尔地·阿洪回忆:“过去唱《木卡姆》,萨它尔只用手弹。”由此可见,萨它尔既可以用弓奏,也可以拨奏。 萨它尔多用桑木制成,一般长140厘米上下,长柄下部是瓢形音箱,薄木作面板,柄上用丝弦缠品位,乐器有一根钢丝主奏弦,有8-12根钢丝共鸣弦。
萨它尔是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专用乐器,它经常与锵、打甫组合一起,为演唱《十二木卡姆》的伴奏。演奏萨它尔,一般即席盘腿而坐,或跪坐。乐器板面向前,琴头置于左腿上,左手握乐器柄,大指在后,其余四个指在前按弦,右手拇指与食指执弓,中指托弓,四指和小指自然弯曲。独他尔
现代维吾尔族弦乐器中,唯有独他尔是用手指弹奏的。它从中世纪以来,一直保持着二弦的形制。独他尔在民间分布很广,男女老少都喜爱弹。是城乡家庭音乐生活中常见的乐器。它经常用作自弹自唱,或者是与小打甫一起为歌、舞伴奏。由于它的音量小,因此,很少出现在盛大的社会音乐生活中。
独他尔用桑木制成,音箱背面用薄木条接合成瓢状,用平江板作面板,柄与音箱背面,镶着骨饰花纹。独他尔有大、小两种,一般大的长125厘米上下,柄上用丝弦缠有十七个品位。小的长约110厘米上下,有十四个品位,适合于妇女弹奏。
弹布尔
弹布尔
弹布尔是拨弹弦乐器。弹布尔一词源于波斯,公元十世纪,在阿姆河以南呼罗珊地区的波斯三弦弹布尔广为流行,约十一世纪中,喀喇汗王朝时代,维吾尔族在传统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受波斯三弦弹布尔的影响,创制了新弹布尔,其形制不同于波斯三弦弹布尔有两点:(一)音箱为小瓢形。(二)中间一根弦,两边的为双弦,包括乐器正面左侧的主奏双弦,增大了音量。弹布尔不仅受到大家的喜爱,也风靡中亚。公元十五世纪,著名大诗人伊里西尔·纳瓦依,在他的诗句中提到了弹布尔。
弹布尔分布在喀什、阿克苏、伊犁等地区,和田地区较少,近几十年才传到哈密。在民间,弹布尔常用作独奏乐器,也经常在家庭“麦西热甫”和喜庆婚礼中,与艾捷克热瓦甫,锵打甫等乐器组合一起为歌舞伴奏。 弹布尔用整块薄平面板,面板上有一对眉状音孔。
流行各地的弹布尔,形制相同,但有长有短,长的约140厘米上下,有26个品位,短的约110厘米。左手按弦比较方便。热瓦甫
热瓦甫,是维吾尔、塔吉克和乌孜别克族人喜爱的弹拨弦乐,有四种类型,比较普及。木制琴身,音箱呈半球状,用羊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颈与音箱相接处两侧各有一个羊角形饰物,音箱造型像一个公羊头,保留着游牧生活的痕迹,早期的热瓦甫有三根弦,以后发展到四五根弦。其右侧的主奏弦是双弦,一根是肠弦,其余都是钢弦。琴身四周用黑白对比之色绘有巴旦木及几何图案,油漆成古铜色,古色古香,光亮照人。其它还有艾杰克、萨塔尔等。多兰热瓦甫
多兰热瓦甫是古代生活在塔里木河、叶尔羌河流域绿州上多兰人所用的古老乐器。据传说,早期的乐器是方形音箱,两根皮弦。后来,音箱发展成三角形,弦变成两根肠弦和一根钢丝弦。再发展音箱成为圆形,用整块桑木挖成一个浅圆盒形,用马皮或羊皮蒙面,有三根主奏弦与七--十二根共鸣弦。乐器的柄近似琵琶,上窄下宽,柄上无品,这一形制约在公元四世纪以前形成,在拜城克孜尔千佛洞第二、三、四期石窟壁画上,绘有不少这类乐器。哈密热瓦甫也是三根主奏弦和七根以上的共鸣弦。哈密热瓦甫制作精致,尤其是音箱背面的刻花与一般骨饰花纹风格不同。它柄上有品,三根主奏弦中有两根是双弦。
卡龙
卡龙
卡龙--另一类型的弹拨弦乐器。卡龙名字最早源于希腊,艾布·乃斯尔、法拉比的《音尔全书》中,称它为45弦“米兹阿夫”。公元十世纪以后,从中亚传入,流行在喀什、和田和叶尔羌河流域地区,在中原地区称它为72弦琵琶。十八世纪中,清代称为“喀尔奈”,列入四部乐。卡龙流传在东、西方许多国家中。形制有斜梯形,有梯形,大小不一,琴弦一般都是七十多根,三根弦同律,名字多数叫卡龙,还有的叫桑吐尔(Santer)……等等。
流行在喀什、和田等地的卡龙,曾繁荣过一段时间,锵传入以后,卡龙的位置逐渐为锵所代替。到本世纪四十年代,仅只在和田、麦盖提两、三地区有苏来曼阿洪、托合达洪、阿合买提、司马益·阿合买提等三、五人能够演奏卡龙,濒于即将失传的外境。 维吾尔族民间卡龙,一般用桑木制作,音箱梯形,后宽前窄,左曲右直,左边装两层棱形弦轴,音箱面板左侧有一排活动的小三角弦枕,弦枕左边是一条S形因定弦码,琴弦经过弦码到音箱左边弦栓。锵(Qiang扬琴)
锵是击弦乐器。
锵最早流行在波斯、伊拉克、土耳其等国,后遍布亚洲、东欧各国。公元十七世纪中,从海路传至中国广东省沿海,叫洋琴、蝴蝶琴和扇面琴,后广泛流传,约十八世纪传到哈密。与此同时从另一路中亚传到喀什。由于锵双手击弦演奏,能奏多样体裁的曲目,尤其是明快的舞曲,因此,很快流行天山南北 。
锵经常与萨它尔、弹布尔、打甫……等乐器,在城乡的麦西热甫中为歌、舞伴奏。有时与几件弦乐器和打甫组合一起在城市的茶馆、饭馆中演奏。
锵是一扇面形木箱,前窄后宽,右边是弦轴,左边是弦栓,音箱平面,有一对音孔。锵最早有八--十组弦,后增至十三--十八组弦,每组有弦三--四根,弦用钢丝或铜丝。一个流行在本世纪三十年代前后的十四组弦音三排的锵。
民间演奏锵,比较简单,一般不用复杂的演奏法。再因音域不够广阔,多数与其它弦乐器、打甫组合一起演奏些民歌曲调或小型乐曲。由于它使用的琴弦、琴笕的强度较大,与演奏音乐的风格,形成维吾尔族锵演奏独特的格调。
打甫(Dapu手鼓)
打甫是用手击奏的鼓,又叫手鼓。它是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公元十世纪以前,已在维吾尔族民间广泛使用间器乐合奏和歌舞中不可缺少的乐器,甚至有个别地区的群众歌舞晚会中,只用几只打甫伴奏歌舞。而不用别的乐器。它在民间乐队中起着统一节奏和速度的作用。
打甫形扁圆,用桑木作框,鼓面蒙马皮、山羊皮,框里边装有若干小铁环,击奏时振动铁环发“沙沙”响声。精致的打甫,框边镶有美丽的骨质花纹。
小打甫是民间职业歌唱家的专用乐器之一,声音脆亮,它用作伴奏歌唱,也常常在农村、城市家庭的“麦西热甫”中与弹布尔、热瓦甫、独他尔等乐器一起伴奏歌舞。一般打甫使用比较普遍,职业艺人、农民、城市居民都可以使用。
大打甫是民间巴克西用作“驱鬼”治病的专用乐器之一,大家看大打甫为不吉利的物品,直到现在,莎车地区还有忌讳把大打甫拿进住户的传统习俗。大打甫声音沉闷,带有很重的皮质噪音,击奏起来“噗噗”作响,远不如小打甫声音悦耳。
击奏打甫,用双手托鼓于胸前,鼓面向外,用左手拇指扣住鼓左下侧框里,稳定鼓身,其余四个指头击鼓左边与左中。用右手拇指托鼓框右侧外边,四个指头,击鼓右边,有时用整个右手掌击鼓中心。妇女是用左手执鼓,只用一只右手击鼓。
纳额热(Naera铁鼓)
纳额热是用木棍敲奏的乐器,纳额热汉译名叫铁鼓。它也是维吾尔族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公元十世纪以前俗称库夫鲁克(kuvruk)。
在古代,纳额热作为仪式乐器和军乐使用,以后,逐渐流传在民间。它音量洪大,经常与苏呐依合奏在盛大的节日中或是人山人海的杂技表演广场上,鼓乐嘹亮,异常热闹。 纳额热是用铸铁腔作鼓身,半圆锥形,上面蒙驴皮或小牛皮,用皮绳穿在皮的周沿,系在鼓下部,绷紧鼓面。纳额热分大、中、小三种,另有一个冬巴克,冬巴克高约47厘米上下,鼓面直径约48厘米左右。
三对大小不同的纳额热,鼓体高从35厘米到19厘米,鼓面直径从38厘米到25.3厘米不等。萨巴依
萨巴依与恰赫恰克是本身碰击发声的乐器。在民间,萨巴依多数为演唱《麦昔列普》伴奏,增添热烈气氛。 以往,有些在生活上遭受苦难的人或者是厌世不平者,披散须发,手执萨巴依在坟园、荒地,悲愤歌唱,以抒发能痛苦之情。也有的乞讨者,坐在路旁,手执萨巴依,唱着《麦昔列普》向人乞讨。另外,它也是巴克西,用作为病人“驱邪”治病的乐器之一。萨巴依有用野山羊角做柄的,一般是用两根圆木棍并列在一起,上部穿两个活动铁圈,每一铁圈上有十多个金属环,在铁环接触的部位,包着一块铁皮。奏萨巴依时,手握木棍下部,用手腕与手臂的抛力,有节奏地摇动木柄 ,使铁环碰击木棍,发出金属“撒撒”声。恰赫恰克多数是民间职业弹唱者使用的伴奏器物之一。在演唱民间歌谣,特别是诙谐性的叙事调时,以不同的节奏、力度与速度,击奏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深受大家喜爱。